以《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为统领 协同推动建圈强链 形成产业错位发展新格局
2022-04-02 14:30:19

2021年11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复函同意《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继南京和福州之后,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复函同意的第三个都市圈规划。11月29日,省政府正式印发《规划》,《规划》明确,成都都市圈以成都市为中心,与联系紧密的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共同组成。主要包括:成都市,德阳市旌阳区、什邡市、广汉市、中江县,眉山市东坡区、彭山区、仁寿县、青神县,资阳市雁江区、乐至县,面积2.64万平方公里,2020年末常住人口约2761万人;规划范围拓展到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全域,总面积3.31万平方公里,2020年末常住人口约2966万人。具体建设任务上,《规划》提出优化都市圈发展布局、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同城同网、协同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共建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提升开放合作水平、促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八大任务。优化都市圈发展布局方面,以同城化发展为导向,强化成都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德阳、眉山、资阳比较优势,增强小城市、县城及重点城镇的支撑作用,构建极核引领、轴带串联、多点支撑的网络化都市圈空间发展格局。


深入贯彻落实《规划》,省同城化办按照第四次领导小组会议部署要求和小琳组长的指示精神,会同省发展改革委于2022年的3月4日正式印发了《〈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重点任务责任分工方案》,对《规划》中的各项任务进行分解,明确了具体举措、责任主体和时间节点。


2020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省同城化办严格按照领导小组工作安排部署,始终坚持“强链条、育集群、建体系”理念,推动成德眉资产业创新协同发展。2021年,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突破250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011.91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6.2%,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为46.4%。2021年,成都都市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1%,增速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7.8%。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成都都市圈不管是现有发展规模还是发展后劲都有比较优势。经过前期专业机构、专家学者、智库对成都都市圈的研究分析,整体认为4市产业还存在制造业发展不足质效不高、龙头引领带动上下游不足、主导产业未占据价值高端、关键要素资源匹配不充分等问题,4市主导产业还存在同质化倾向、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如都市圈内营收超过4亿元的头部企业较少,仅190余家,与头部企业配合合作的企业仅1358家;都市圈中4市间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均高于0.92(据成渝地区各城市间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表,远高于0.8的平均水平)。都市圈产业创新方面存在科技创新能力薄弱,整体还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跨区域利益分享机制不健全、科技创新市场主体实力偏弱等问题。如成都都市圈高新技术企业仅有8269家,相当于上海都市圈20.3%、广州都市圈的37.5%。科技型企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主营业务超过百亿的高新技术企业仅为12家,缺乏具有影响力的本土领军企业,都市圈规模以上工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约为2.17%,远低于广州都市圈的3.14%。


为更好贯彻落实《规划》,推动都市圈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充分发挥成都市引领带动作用,立足德眉资自然禀赋和比较优势,形成产业错位发展新格局,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提高产业协作水平 构建跨区域产业链


针对都市圈内主导产业整体实力不强、协同配套不足、同质化倾向等问题,结合《规划》对高能级制造业生态圈建设的要求,着眼优化产业错位分工、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等要求,推动产业协同和高质量发展。


一是要抓各项规划落实。前期,省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已经印发了《成德眉资同城化暨成都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三年实施方案(2020-2022年)》《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建设方案》《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方案》《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建设方案》等产业专项规划方案,明确了4市产业发展目标和方向,下一步,省同城化办将按照规划的具体要求,指导4市因地制宜,协同错位发展,确保规划落地落实。


二是要优化产业分工布局。针对4市重点、优势和比较优势产业,如成都市的电子信息、绿色食品产业,德阳市的装备制造产业,眉山市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资阳市的医药健康产业,4市将联合编制都市圈制造业发展白皮书和重点产业链全景图,系统梳理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细分产业,根据4市发展基础,确定链长单位和链主企业,其余3市作为参与和配套发展地区,共同推动都市圈各细分产业成链发展。今年,由成都市经信局作为组长单位的创新产业协作专项合作组会同德眉资3市经信局已经启动了都市圈制造业发展白皮书和重点产业链全景图的编制工作。下一步,将结合产业链图谱,明确都市圈内重点产业链长单位和链主企业,推动4市产业互为配套。


三是要增强都市圈链主企业带动力。在都市圈内建立定量定性相结合的遴选标准体系,综合考虑企业的产值、“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等因素,形成都市圈内的链主企业库,由链主企业系统梳理上下游、左右岸的需求清单,引导鼓励链主企业优先采购都市圈内的产品和服务。


四是搭建产业发展平台。今年,以项目为牵引,重点推动“三区三带”起步区建设,充分发挥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重大平台优势,初步谋划390余个项目实施,这些项目将有效推动都市圈内联动发展。都市圈内合作园区的建设也将是今年推动的一项重点工作,目前都市圈内已有武侯和东坡、金牛和什邡等区(市)县达成合作园区建设共识,下一步将推动都市圈内更多的区市县开展园区合作,真正实现“总部+基地”,“研发+转化”合作机制。


五是探索在都市圈内建立“统计分算、税收分成”利益分享机制。2月28日,黄强省长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工作。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也是《规划》中要求落实的重点工作,今年,准备从白酒产业细分领域出发,探索“统计分算、税收分成”,白酒产业一直都是四川以及都市圈内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产业之一,近年来发展情况持续向好,具有融合发展的产业基础,通过前期调研论证,表明以白酒产业细分领域探索“指标分算、税收分成”具有可行性,下一步,将进一步细化举措,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争取破题。


六是在都市圈内开展重点产业和项目的联合靶向招商。项目一直都是产业发展的“牛鼻子”,产业要发展离不开项目做支撑,为了更多优质项目落地4市,将实施跨区域一体化协作靶向招商,充分发挥成都市人才、科创、金融,德阳市装备制造产业、眉山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资阳市口腔医学产业的比较优势,开展都市圈联合靶向招商。



增强创新基础能力 构建跨区域创新链


针对都市圈内创新主体实力不强、承载力不高、创新环境营造不足等短板,应着眼提升创新主体、载体高效发展能级、努力形成大众创新的社会氛围,通过共建高能级创新载体、强化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推动都市圈创新链建设。


一是加快都市圈内科创项目建设。高标准打造西部(成都)科学城,提升其辐射带动能力,推动成都超算中心、天府实验室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在蓉创新型企业和高校院所的创新平台面向都市圈内各类企业和创新机构开放。


二是探索设立同城化科创基金。今年,同城化办会同成都市科技局、成都科创投集团等已完成同城化科创基金组建的初步方案,4市财政、国资、地方金融监管等部门将密切配合,共同助力同城化科创基金设立工作。


三是推动成都创新成果在德眉资转化。按照今年的重点工作安排,将推动成德、成眉协同创新中心协议落地落实,把成都院校、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延伸覆盖到德阳与眉山,同时,还将系统梳理成都现有科技创新专利、企业成果转化需求,形成科技转化项目库,推动德眉资三市依托产业发展基础,积极承接成都创新成果转化,构建创新成果区域性转化集群。


四是协调成德眉共同打造天府大道科创走廊。对标上海G60科创走廊建设,都市圈内将依托西部(成都)科学城、德阳高新区、凯州新城、眉山天府新区等空间载体,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落地成都都市圈,在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先进核能、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主动设计和争取承担新一批国家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在生物治疗、牵引动力、通信抗干扰等领域,争取承担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目前,正在开展前期调研工作,下一步还将出台专项规划等具体细化指导意见。


五是建立健全成都都市圈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在都市圈内建立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知识产权政策支持、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营造都市圈内公平透明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和市场环境。


六是推动都市圈内人才自由流动和人才互认。省同城化办将积极协调4市共同建立人才互认标准,缩小人才奖补政策差距,通过人才制度政策和人才环境创新,打破区域行政壁垒,推动人才资源同城化自由流动,建设都市圈“人才洼地”。



强化资本撬动功能,构建跨区域金融链


依托成都西部金融中心地位,进一步激发都市圈资本市场活力,增强成都的开放辐射带动能力。


一是推动“交子之星”经济证券化倍增行动计划4市企业纳入四川省上市后备资源库,推动库内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


二是推动4市企业在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支持四市上市公司对都市圈内企业开展并购重组,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整合发展。


三是深入实施“金融顾问”服务。持续推动省级金融顾问开展市(州)行活动,指导4市开展投融资对接会。


四是强化资源整合,推动交子金融“5+2”平台完成对德眉资同城化模式复制输出,实现设施互通、制度联动、创新协同、服务共享。


五是探索设立同城化产业协同发展基金助力产业发展,目前,成都产业集团重产基金和德阳产投已经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对基金的规模、管理人、出资比例等进行明确,下一步将进入实质性组建阶段,成眉、成资的产业基金组建工作也在有序推动中,基金助力都市圈产业发展的效益将日益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