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4月26日,我们迎来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开幕,这是成都奋进新时代、迈步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大会报告总结过去五年伟大成就,擘画成都未来五年的蓝图。而一些情系城市发展、对成都寄予厚望的顶级专家、学者,也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地,跨时空为成都的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神鸟知讯”特别报道“跨时空的关注”——全国专家解读成都党代会报告。 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积极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王伟认为,这说明成都未来五年在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上将一张蓝图绘到底,引领成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而在王伟副教授所译的联合国人居署所著《城市规划—写给城市领导者》一书中曾讲到“繁荣的城市要有一个发展框架,成功的城市保证了规划在不同政治周期中的连续性,意识到一个稳定的路线图将使规划更具公信力。一个共同拥护的框架给予了当地领导者一条途径:去接触市民,激励各部门,动员合作伙伴以让他们参与实现愿景,以及调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同效应。” 在刚刚召开的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上,大会报告通过“五个必须、八个坚定不移”的系统阐释,向世界更加全面、深入、清晰、有力地传递出成都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战略定力、战略格局与战略路径,为成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组成的“两个大局”中积极有为指明了路径,从而更好保障一张蓝图绘到底。 王伟认为,报告所提出的发展目标和行动举措鲜明表现出七个方面的新进阶: 报告提出必须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和全省发展大局,坚持从全局谋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推动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做优做强基本功能、核心功能和特色功能,全面增强国家中心城市要素集聚力、产业支撑力、创新驱动力、开放引领力、文化影响力和美好生活创造力,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道路,奋力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体现出成都对国家战略意图的清晰把握以及新时期国家战略大局中的责任担当。 报告提出“坚定不移提质幸福成都,加快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为此,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开展高品质生活城市建设行动,推动政府、市场、社会同向发力,促进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和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稳扎稳打推动共同富裕,让市民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将人民的诉求放到很重要的位置,而不是仅仅挂在嘴上,摆个花架子,而人民城市的建设推进,将为成都汇集最宝贵的群众智慧与支持,推动城市实现新跨越。 报告提出“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实现‘双碳’目标为引领,统筹推进‘四大结构’优化调整,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从过去强于点状工程建设到“以水定人、以底定城、以能定业、以气定形”向点、线、面、网的生态大体系、生态大格局的突破,再到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全面呈现城园相融、蓝绿交织的公园城市形态,逐步完善生态价值转化体系,这些无疑将助力成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更是天人合一智慧的现代回归。 报告提出“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加快构建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其中“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为成都蓄力新动能奠定了高起点。2020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迈入万亿级,数字经济规模达 8800亿元,占GDP比重49.72% 。根据《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蓝皮书(2021)》,成都位列全国第四,跻身数字经济“一线城市” ,有潜力通过全面数字化转型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讲到“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成都作为中国城址未变、城名未改、延续至今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占有独特且不可或缺的位置。报告提出“坚定不移推进文化繁荣兴盛,加快打造世界文化名城。”将天府文化元素融入“三城三都”建设,塑造天府文化新形象,伴随202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2023年世界科幻大会、中国音乐金钟奖等活动的好戏连台,天府文化将一步步走向世界的中心舞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打造”命运共同体“,无论是在谈及地缘政治还是区域发展。当前,我国将进入由以单个城市为主导向以城市群为主导的同城化发展新阶段,城市间命运更加密切相连。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就意味着成都不能仅仅独善其身,更要兼济天下。报告第一个“坚定不移”就提出“坚定不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决策部署,持续增强极核主干引领带动作用。”体现出成都的“省会责任”和“区域格局”,通过“成都+”区域协同模式的打造,搭建高效分工协作网络,互惠互利,不仅有利于避免成都走上过度拥挤而被迫疏解的老路,也会为成都带来更多机会。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超大城市的生产、生活、交换活动高度复杂,使得传统“管理型”城市的弱点暴露无遗。因此,从城市管理到城市治理,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以维护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城市迈向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答的一道时代考题。报告提出“坚定不移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径。” 建设法治成都、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提出构建实时感知、全域覆盖的城市运行生命体征体系;推动“五社”联动,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等一系列法治、智治、共治的举措,将赋能成都更加精细地绣出一幅新时代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