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习近平在报告中指出: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作为成都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成都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获批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成都)示范基地、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实验室、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揭牌成立,成渝地区纳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从成都延伸到以成都为中心,与联系紧密的德阳、眉山、资阳共同组成的成都都市圈,区域创新优势明显,科研机构、科技人员规模名列中西部前茅,拥有普通高等学校72所,国家级创新平台超过120家,集聚高新技术企业超过6000家。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在今年9月29日出版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报告》显示,在132个经济体创新能力及产出年度排名中,中国位列第11名(2020年第14名、2021年第12名);报告中全球“科技集群排名(Cluster ranking)”篇章显示,全球前100个科技集群中,排名前5的集群分别是:东京-横滨(日本),深圳-香港-广州(中国)、北京(中国)、首尔(韩国)以及圣何塞-旧金山(美国),中国大陆科技集群上榜数量达21个、与美国并列第一,其中,成都上榜5年来递进了27位,从2018年的全球第56位提升到2022年的全球第29位。 【GII是WIPO与Portulans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及北京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共同建立学术网络,通过测算分析81个指标集合,对全球130余个国家和经济体的顶层创新能力排名形成的研究成果,自2007年首次推出以来已连续发布15版,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在其关于科学、技术和创新促进发展的决议中表示GII是衡量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有关的创新权威基准。】 2020—2022经济体全球创新指数(GII)排名变化 (资料来源:Global Innovation Index Database,WIPO,2022) 2022科技集群排名前100位东亚区域示意图 (资料来源:WIPO Statistics Database, April 2022) 2022拥有三个及以上排名前100位科技集群的经济体 (资料来源:WIPO Statistics Database, April 2022) 尽管成都都市圈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但也要客观正视其与其他先发区域的差距短板。省同城化办公室与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发布的《成都都市圈发展报告(2021)》显示,在成都、上海、广州、深圳、南京、长株潭、西安等7个都市圈的分析比较中,成都都市圈创新投入产出相对不足,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在7个都市圈中排末位,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排名第5位;创新孵化能力有待提升,独角兽企业数量、区块链备案企业数量分别排名第5位、第6位;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在校大学生数量和双一流大学数量均排名第4位,双一流学科数量排名第5位。 都市圈总体发展质量雷达图(2021) (资料来源:《成都都市圈发展报告(2021)》) 都市圈创新活力二级指标得分情况(2021) (资料来源:《成都都市圈发展报告(2021)》) 长三角地区:发挥科创资源密集优势,打造G60科创走廊。构建开放型协同创新网络,依托张江、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协同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发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构建区域技术转移体系,提升整体创新能力。深化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协同建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汇聚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和大科学装置,推进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已实现上海与浙江、江苏等“创新券”通用。 粤港澳大湾区:在深圳都市圈,深圳联手东莞、惠州等城市,通过引导科技型企业在深汕特别合作区、深河产业城等区域集聚,打造联通珠江东西两岸的科技创新走廊。在广州都市圈,广州加快打造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南沙科学城、琶洲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创新试验区等科创集聚区,广州与佛山和肇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实现在科技研发、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全链条合作。 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以成都联动德阳、眉山、资阳全面增强成都都市圈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强化与重庆都市圈的双圈互动,共同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科技集群的形式合力提升创新指数排名。 聚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依托天府大道沿线高校院所、科研机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等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科技创新聚集区、校院企地深度融合试验区,构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创新共享平台+企业技术中心”创新平台体系,组建环高校知识经济圈、科创走廊职教联盟,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成德眉发展轴沿线发展。 结合产业发展需求,构建都市圈“原始创新+应用创新+成果转化”创新网络,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降低创新研发成本,不断增加创新产出。依托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共同谋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充分利用在蓉重大创新平台进行技术研发转化,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共享共用,推动科技创新能力协同提升。 依托都市圈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推动构建“高端科研创新人才+高水平技能人才+基础技术人才”多层次人才培育体系。探索组建成德眉资科创资金池,围绕跨区域的联合技术开发、成果转移转化、共建联合研发平台等开展专项投资,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水平。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协作机制,构建统一的知识产权“一站式”协同保护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