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11月《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以来,四川省统筹规划实施,分解推进264项重点任务转化落地,加快推动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同城化发展,2021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1.2%、比全国高6.5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789.9亿元,分别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四川省的34%、46.5%。
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成都获批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连续五届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持续推动德眉资承接成都优质资源转移,四川音乐学院、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等加快都市圈内异地办学建院。不断增强县城(县级市)承载能力,2021年17个县(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1%、增长1个百分点。 有序推进毗邻地区融合发展,先后实施12个交界地带精品示范点项目,彭州—什邡川芎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75%,蒲江—丹棱联合发布3项柑橘全国团体标准。 加快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市域(郊)铁路成都至资阳线7座车站全部封顶,成都至眉山线9月开工建设,成都至德阳线预计年内开工。 不断织密高快速路网,“3绕20射”高速公路主骨架建成16条、通车里程近2000公里,打通9条跨市域“断头路”。 持续优化交通同城服务,都市圈日开行动车134对、日均客流2.3万人次,分别是公交化运行前的3.3倍和2.1倍,天府通“互通互惠”覆盖都市圈26个区(市)县,14条跨市域公交线路稳定开行。 有力推进科创平台开放共享,发布创新资源指南,集聚科创平台2000余家,成资、成德、成眉协同创新中心挂牌运行。 持续优化科创金融服务,“知易融”促进转化知识产权成果280件,“盈创动力”为都市圈企业提供债权融资656亿元, “科创通”实现都市圈全覆盖。 进一步促进创新要素流动,都市圈获批开展“高精尖缺”外籍人才跨区域兼职创新创业,“菁蓉汇校企双进”等成都科技活动走进德眉资。 联合发布产业发展引导目录,编制重点产业链“1+3+4”产业图谱,1483家企业开展跨市域产业协作,成功举办首届成都都市圈产业生态建设企业供需对接大会,面向3000余户规上企业发布供需清单。 大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成渝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形成中西部首个跨市域、全国首个跨省域国家级产业集群。 协同搭建开放合作平台,成资共同编制形成《成都(天府)临空经济区建设方案》,成都自贸试验区累计向德眉资复制推广18项自贸改革试验经验成果。 聚力推动开放合作共赢,德阳—成都—钦州南向班列常态化运营,成都国际班列带动德眉资汽配、化工品等货物出口,今年前三季度成都国际班列开行3924列、同比增长13.5%,德眉资经中欧班列发运货物202柜。 推动教育互动发展,四市学校结对245组,成都优质教育资源加快覆盖都市圈。 加强医疗协作共享,共建医联体16个,25家三甲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99项,22032家定点医药机构开通异地就医结算。 强化社会保障协同,在全国率先出台住房公积金同城化贷款异地使用政策并实现异地办理公积金组合贷款业务,实现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跨统筹区转移接续,今年前三季度四市参保人员在都市圈异地就医结算298.2万人次、医保支付1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1.9%、45.2%。 共筑生态屏障,完成龙门山大熊猫栖息地保护性修复4.6万亩,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增绿增景18万亩。 实现大气污染协同立法,建立都市圈大气环境应急联动机制。 加快水域联防联治,依托成德眉资河长制E平台推动岷江、沱江流域水环境监测治理,累计注册河长12282名、完成河湖水环境问题整改7.3万余个,今年前三季度84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97.6%、同比提升13.1%。 持续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建成成德眉资数据资源共享专区,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异地拍卖7宗并实现溢价。 创建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启动建立跨区域主要经济社会指标统计核算机制。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依托金融创新“银政通”平台实现不动产抵押登记跨区域办理,今年前三季度减少群众“跑腿”85万余次,累计开展异地远程评标111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