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群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加强,灾害风险的扩散也不断加剧,灾害风险的跨域性对加强城市间应急合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加速,作为成德眉资同城化公共服务共享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德眉资应急联动将为成德眉资区域建设战略实施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成德眉资应急联动,将灾害风险控制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将灾害风险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对于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近日,成德眉资四市政协主席联席会议暨“强化成德眉资应急联动同城化发展”联合协商会议在成都召开。四市政协委员、专家围绕极端天气、缺电限电、地震地灾、洪涝等灾害的防范应对展开深入交流,为四市应急联动的同城化发展出谋划策。
形成一套常态化的应急联动机制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成德眉资应急联动同城化,已经初步建立了灾害联防联控、灾情会商、灾害互助等机制,初步实现了信息互通、资源互用和人才互享。但在体制机制、支撑平台、信息共享、共训共练应急力量等方面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共同解决。”会议一开始,成都市政协就道出了成德眉资联合调研组的共识。 在资阳市政协看来,成德眉资四市在各领域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会商研判机制和灾险情互通机制,应急联动的深度和广度、应急资源的共享共用、共训共练的频次和范围等都还不够。对此,他们建议,建立四市应急联动同城化发展市际联席会议制度:每年确定一到两个主题,逐一化解应急联动中存在的问题;开发统一的资源信息共享平台,解决信息交流不畅、应急资源共享不及时、应急指挥调度不统一等问题;逐步完善信息共享、物资调用、专家和技术支持机构互信互用、联合指挥部运行等一系列机制。 与资阳市政协观点一致的,还有眉山市政协。他们认为,信息整合与共享是相对滞后的,“信息资源整合的难点、痛点较多,集约化建设、融合式发展、扁平化应用不够深入;联合应急风险评估存在空白,跨区域的应急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他们建议,要重点提升地震、气象灾害等可能发生的大灾巨灾防御工程标准和基础设施设防标准,特别是区域“公铁空水”综合立体应急交通网络系统韧性;要搭建协同作战指挥平台,实现消防救援队伍、应急管理部门和社会救援力量互联互通,跨区域演练,建立磨合机制也可实现优势互补。
共同探索中小河流“数字孪生流域”建设
近期,四市气象部门围绕应对极端天气的应急联动同城化发展,开展了联合协商调研。如何建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德阳市政协建议,要统一规划构建高效应急信息资源体系,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共用,形成灾害响应一体化、指挥调度一体化的工作格局;共同探索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机制,合作开展监测员的技术培训,确保具备初步分析监测数据、识别灾害前兆的能力。 德阳市气象局业务科科长李晓明说,根据调研发现,四市初步建成现代综合气象监测网络,初步实现了精准高效的气象预警体系,“但四市地方财政投入气象防灾减灾差距大,同时尖端监测设备集中于成都,山地、盆地的自动观测站数量较少,布局仍需优化,气象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尚未建立起来,在人才队伍交流方面差距也较大。”对此,他建议,探索成德眉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同城化,推进防灾减灾气象保障机制同城化。在气象监测预警方面,构建成德眉资现代精密气象监测网络,加强技术联合攻关,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特别是暴雨、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的研究。依托成都智慧蓉城建设,建立一套适应同城化发展的应急联动管理服务平台。 作为水文方面的专家,眉山市政协委员朱国表示,近年来,成德眉资四市已形成了“上游下雨、中游吹哨、下游避险”的联防联控合力,但中小河流仍为江河防洪的短板弱项,“中小河流工程治理不完备、防洪标准普遍不高;共享信息杂乱无章,不能快速辨识;超标洪水防御预案,各市尚未有效衔接,防御措施可能出现‘盲区’。”对此,朱国建议,建立完善以有效防御跨市中小河流超标准洪水为目标,所在流域县(区)共同参与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共同探索中小河流“数字孪生流域”建设。依托智慧水利建设,共同规划跨界中小河流“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模拟中小河流流域“降水—产流—汇流—演进”过程,不断提升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能力,努力推进流域防汛减灾决策和联防联控工作信息化、数字化、现代化。
建议成立省市县三级负荷管理机构
从今年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成德眉资四市政协密集组织4次联合调研,各市还结合实际,自行组织调研10余次,共组织座谈会、知情明政会等20余场。缺电限电、地震地灾等方面防范应对存在的问题,也被各调研组所认同。 今年迎峰度夏期间(6月28日至8月31日),四川省遭遇60年来极端高温干旱灾害天气,电力保供形势异常严峻。国网资阳供电公司副总经理吴东直言,从今年的缺电限电可以看出,电网发展速度是滞后的,亟须在变电站新增布点,建设通道,加快重点项目落地,大幅提升电网安全承载能力,以根本性解决“双峰”保供难题。对此,他建议,加快川渝特高压及成都500千伏“立体双环”项目建设,加快推进500千伏邛崃及220千伏绛溪北、高埂等4个站前期手续办理,提升综合供电能力。 成都市政协也认同强化基础配套,“要加快推动沱江流域水情调度中心建设;加强跨区域气象观测站网等项目统筹规划建设;加快川渝特高压及成都500千伏‘立体双环’等项目建设,推动跨区域储能项目落地。” 对于用电需求侧管理,吴东建议,政企联合成立省市县三级负荷管理机构,统筹主动错避峰、有序用电、全社会节约用电和电力负荷数据监测统计等工作,提升负荷响应执行力。研究商业、办公、居民调温负荷等非必须用能的低碳降耗指导原则、实施方法。 成德眉资地区是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高发区域,省人大代表、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认为,如何凸显成德眉资协同应急的特色,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应急产业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实践。“区域协同应急的目标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应急管理水平,降低政府社会治理成本,促进应急事业与产业发展。”他建议,成德眉资统筹制定应急产业政策,以国家西南应急救援中心落地成都为契机,培育包括灾害预警产业在内的,有特色、有优势的应急产业,建立完整的应急产业链,合力打造中国应急产业高地。同时,目前国家的法律还没有规定区域协同应急的责任、权益和义务。王暾建议,尽快建立完善协同应急机制、预案,助力完善国家、省际区域协同应急政策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