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互动谋“双圈” 走进重庆都市圈(三)
2023-01-19 16:02:36
双圈携手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先进制造业集群

12月30日,2022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重庆都市圈携手成都都市圈共同交出了一份产业协同发展成绩单:这一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建设的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消费品4个万亿级产业产值分别达到2.2万亿元7500亿元1万亿元1.48万亿元;两地共同报送川渝汽车供应链“白名单”企业约500家,共同谋划推动成渝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中胜出,同时全年川渝两地共生产汽车318万辆,同比增长17%。


2021年10月出台的纲领性文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强化双城经济圈产业协作,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继2021年《成都都市圈规划》出台后,《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也于2022年8月正式印发,两大都市圈将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科技创新等方面充分对接,进一步推动“双核”联动、“双圈”互动。


现场见闻


年采购200亿元

长安汽车15%零部件来自成都都市圈


一辆汽车需要多少零部件?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采购中心副总经理王珏告诉记者:上万个。 


1月10日, 当记者来到长安汽车两江厂区时,王珏正在为三天后即将召开的2023长安汽车全球伙伴大会忙得不亦乐乎。上万个零部件,背后是一张庞大的供应网,王珏最看重的是本地配套。他欣喜地告诉记者,这几年成渝地区的配套率一直呈上升趋势,目前成都都市圈已占到了15%的份额,年采购金额在200亿元左右。


“从仪表盘到启动电机,从内外饰到雨刮器,从内到外随处都能看到成都的产品”,打开一辆刚下线的长安汽车,王珏向记者介绍,“这辆整车不仅是‘重庆造’,还是不折不扣的‘成渝造’”。


紧邻两江工厂的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内,长安新能源电池开发团队正在与来自中创新航成都龙泉驿工厂的研究人员交流着三元快充电池的关键技术环节;中创新航四川方面与长安新能源共同研发的磷酸铁锂电池优化方案也在热烈讨论中;来自四川宁江山川机械成都工厂的配套减震器、四川建安工业的悬架后轴……“每天都有上千辆满载各种汽车配套产品的货车奔驰在川渝间的道路上,衔接成链、密织成网,直接推动了川渝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据长安新能源总经理邓承浩介绍,2022—2023年,长安新能源在川渝配套率将由16%提升至56%,2023至2024年川渝配套采购金额增长率将达到106%。

对此,吉利工业互联网全球总部广域铭岛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工厂数字化部总经理周念念同样深有体会。“在我们的成都基地,有大量来自重庆的人才加入到整个新车型的研发制造当中,而在重庆,也有大量来自吉利成都学院输送的产业所需的优质人才”,周念念告诉记者,“同时,我们重庆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上面孵化出的各种制造工业软件,也为我们成都的制造基地进行赋能,让生产变得更加灵活、高效,以高质量、低成本的模式赢得更多市场青睐,提升了整个产业链协同的效率。”


“正是这张高水平的‘网’,推动了川渝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重庆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整车品牌众多,且整车制造业基础实力雄厚,拥有包括发动机、变速器等各类总成在内的完整供应体系,不过在电池材料、电池包等新兴领域的重庆本土企业体量较小。而四川恰好在新材料、动力电池、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领域优势突出,尤其在智能网联汽车检验检测平台、信息安全等技术领域有较大优势,同时还具备高校科研院所等丰富的智力和科技资源。目前川渝有汽车整车企业45家,各级配套商达到1600多家,年产值超7000亿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川渝产汽车近270万辆,占全国汽车产量的11%。通过深度融合,川渝正致力于高水平打造万亿级的汽车产业集群。




图片
新闻纵深

产业链互补融合 携手开拓新赛道

根据《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都市圈内的现代产业体系将更加完备。共建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加强产业协作,发挥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的牵引作用,提升中心城区产业创新发展能力, 有序推进产业承接转移;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实施支柱产业提质工程,加强未来产业前瞻谋划。共建现代服务业高地,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强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以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为牵引,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


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三轮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公示期结束,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正式成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电子信息是包括成渝都市圈在内双城经济圈重点建设的4个万亿级产业之一,这也是两大都市圈深化合作的一个缩影。除了产业的优势互补和技术融合,成渝两个国际级都市圈的携手,还将共同开拓新的赛道,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赋能。据悉,2021年以来包括川渝共同建立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及智能制造服务商资源池,遴选出20个“5G+工业互联网”标杆项目;两地联合启动第二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申报,形成“15+15”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共同举办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世界显示产业大会等重大活动,让川渝协同发展氛围日益浓厚。


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两地协同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共同编制汽车产业合作图谱,两地130家零部件企业相互融入对方整车配套;协同培育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入选工信部第三轮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公示名单;协同发展通用航空装备产业,重庆两江新区与成都市金堂县建立通航产业沟通联系机制,两市龙头企业共同研发新一代涡扇发动机等项目加快推进;协同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重庆国际生物城与成都医学城共建生物医药研发供应链平台、产业运营合作平台……


詹懿
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产业融合 还需补链延链强链稳链


搭建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是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核心目标和重点任务。经过三年的发展,在产业协同上取得了不少具有价值的探索,如扎实推动规划同编,确保两省市制造业发展方向一致、步调协同;共同编制《川渝电子信息产业“十四五”发展布局及产业链全景图》等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并获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同时深入推进园区合作共建,高质量推进川渝高竹新区建设,完成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首批20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认定授牌,推动两省市产业园区签署合作协议超过40份。


除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下一步,成渝还应加大力度推进消费品、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 补链延链强链稳链,共同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共同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共同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融合发展。


记者手记

构建“工业雨林”的生态体系

从长安汽车到重庆市发改委再到重庆社科院,一路采访都能听到一个词:工业雨林——成渝两大都市圈,也正在搭建一个如热带雨林般庞大而又精妙的生态体系,共同推动制造业良性发展。


以汽车产业为例:2022年川渝汽车产业逆势增长,合计生产318万辆,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以上。


逆势增长的背后,是“工业雨林”生态效益的逐步完善:目前两地已搭建起产业链供需信息线上对接平台,并推动成渝间累计建成省际高速公路“电走廊”、成渝“氢走廊”;着力智能制造创新发展,两地正在共同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联动共建人工智能、大健康等领域重点实验室;截至2022年底,两地共建的160个重大项目全部开工、累计完成投资5628亿元……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双圈”的相互辉映下,成渝现代产业形成合力,区域发展相向而行,携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指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