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都市圈协同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
2023-04-11 16:27:36

“圈圈儿”从大熊猫国家公园什邡管理总站获悉,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什邡片区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绿尾虹稚。据悉,因其种群数量极为稀少,绿尾虹稚被称为“鸟中大熊猫”。什邡管理总站负责人表示,发现绿尾虹雉,是什邡园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物种的真实印证,也为保存完整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大熊猫国家公园是我国设立的首批五个国家公园之一,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她犹如四川的一个巨大“绿肺”,为维护四川生态系统平衡提供稳定的“源动力”。在成都都市圈,大熊猫国家公园涉及到成都、德阳、眉山三市,协同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是实施绿色生态本底共筑工程,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有力措施之一。


《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指出,要实施以生物措施和其他措施相结合的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增加大熊猫栖息地连通性和完整性,促进斑块间融合,提升生态功能。

把目光聚焦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片区。该片区位于岷山南段大熊猫栖息地的“腹心”地带,面积573平方公里,其中核心保护区440余平方公里,与成都白水河片区相连。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南段大熊猫小种群的保护与发展、遗传多样性的丰富有着极为重要的枢纽意义。


近年来,为保护生态环境,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园区严禁在保护区内探矿、采矿,并探索建立森林公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水利等部门参与的联合执法巡查机制,系统治理破坏园区生态问题。同时,加强大熊猫可食竹保护,推动受损、碎片化栖息地修复,启动大熊猫小种群栖息地修复项目——“阳光林”种植,为区域内潜在栖息地生态恢复提供示范。

近日,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片区“阳光林” —— 大熊猫小种群栖息地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一期)在什邡市蓥华镇顺利实施。将带来增加大熊猫适宜栖息地面积、提高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提高碳汇储备能力、改善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实施的‘阳光林’项目对九顶山小种群复壮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管理分局负责人赵卫红介绍,大熊猫小种群保护项目以“微廊道+大熊猫国家公园友好社区”建设为特色,以大熊猫小种群保护地建设为引领,通过科学开展大熊猫栖息地修复、野外产仔洞和微廊道建设等方式提升大熊猫小种群生存力。


“圈圈儿”了解到,“阳光林”项目是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与中国TNC《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框架协议》战略合作协议指导下的首个示范项目,也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管理分局首个社会资本支持的大熊猫小种群栖息地修复项目。此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与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成立了大熊猫小种群保护联盟。联盟首批成员单位包括成都、德阳、绵阳、阿坝州等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分局,以及都江堰、彭州、什邡、绵竹、千佛山、宝顶沟等管理总站等单位。


都市圈共同携手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共同保护大熊猫九顶山小种群、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打通大熊猫交流廊道等,是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的重要举措,也是共同维护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的举措。


根据《行动计划》规划,今年,成德眉三市将继续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

01

成都要完成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本地资源调查外业工作;完成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雪豹调查;持续推进智能监测体系建设;开展火石溪、长河坝等重点区域大熊猫栖息地修复,修复大熊猫栖息地6万亩。

02

德阳开展“天空地人”一体化监测体系建设(一期)、大熊猫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助中心、资源环境保护监测项目;实施什邡市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管理实施项目。

03

眉山将实施小水电站有序退出,建设综合性管理平台等。

下一步,成都都市圈还将持续开展专项领域合作,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同城化工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贡献同城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