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有关部署要求,充分了解和掌握成都都市圈文化主题研学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探索文化研学旅游产品开发路径,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4月中旬,省同城化办组织成都市直部门、高校、企业等专家学者相继走进德阳、眉山、资阳开展“成都都市圈文化主题研学游调研”,并围绕文化资源挖掘、研学旅游市场需求等方面深入探讨。
当前,研学游已经成为旅游市场发展的新亮点。教育部等11部委更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蜿蜒的岷江浩荡奔流,滋养着成德眉资人文风物……位于成都都市圈的成德眉资四市,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走进广汉大衍·三星堆研学基地,一群来自眉山市的学生正拿着小铁锹在地里“考古发掘”,一旁还有学生拿笔在日记本上记录。这一切看起来有模有样,俨然是一个真正的考古现场。 “我们这里还有‘文物’修复、陶器制作、捕鱼等项目。自运营以来,已经吸引不少成德眉资游客。”运营总监蒋涛介绍,结合课本教程,基地开发研学课程,今后还将建设采摘等场所,让大家体验到古蜀人的农耕文化。 在资阳市安岳县的宝森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中心,身着迷彩服的小学生们正头顶烈日,在这里进行宝贵的研学体验。“上午是体能训练,下午会在室内开展一些手工技能的训练。”当地负责人告诉圈圈儿,这次开展的是国防训练,第二天会对孩子们进行安全认知训练。 “来三苏祠第一感受就是来研学的孩子们很多。”成都中国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教育研学部经理罗颖说,本次走进眉山调研研学线路,她带着“课题”前来。“‘三苏’是四川的大IP,更是研学中取之不尽的宝藏,今天来三苏祠首先是学习,思考如何抓住‘三苏IP’,推出更丰富更有针对性的研学产品。”罗颖说。 3000多万人口的成都都市圈是一个巨大的文旅消费市场。“各自为政”的研学基地显然吞不下这么大的一个“蛋糕”,也不利于成都都市圈做大做强研学游产业。 “成德眉资可以共同开发一些研学线路。” 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志办)地方志科科长李桂芳举例说,成德两地都有李冰、三国遗迹,可以共同开发历史文化方面的研学线路。同时结合“红色+乡村旅游”开展主题日研学线路。 成德眉资资源天赋各异,围绕研学体系,可实现都市圈内文旅融合的突破。资阳市文广旅局产业科负责人田宇表示,要宣传活动一体化,发展一批跨区域旅游研学线路;要促进都市圈内文旅企业和客源市场的互动;要促进毗邻地区的开发合作,探索跨区域合作机制。在这方面,成都都市圈有过先例。2021年,成德眉资四市推出两条跨区域的研学线路,涉及到成都生命奥秘博物馆、眉山三苏祠、绵竹年画村、安岳石刻等四市的研学基地。 抱团发展是共同做大“蛋糕”的有效方式之一。这方面,成德有一些尝试。去年7月,成都旅投集团通过战略投资入股蜀人记公司,开始在三星堆布局,开启了成德两地共同打造古蜀文明的序幕。除了共同开发研学线路外,在成都安仁文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史宇新看来,还可以分享研学课程。在走访过程中,他对孝泉师范研学旅游实践营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有了合作想法,以推进成德研学游共同发展。 “来来来,大家记得填写一下问卷调查。您希望成都都市圈文化圈文化研学产品更多深挖哪些方面的文化体验?您在组织或开展都市圈研学活动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有哪一些?”此次调研活动,每到一地,专家们都会认真填写问卷调查,这一切都是为了让都市圈研学标准建设更有体系。 要想做大做强成都都市圈研学游产业,调研组成员、成都意道旅游策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兰永强建议,应该制定出成德眉资研学标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对研学地基设施建设、人员配置、师资力量等多个方面规范管理。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教授傅广海则认为,研学不应该局限于周末或者寒暑假,应该与教育教学大纲及具体课程结合,用好周一到周五的时间,把课堂搬到具体的场景中。“我们应该把研学资源融入中小学教育,编好研学课程做成全川标准示范。” “发展研学游是成都都市圈实施现代服务业新高地共建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省同城化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要运用调研成果,进一步促进四地深化合作,共同梳理本地优质文旅资源,联手推广大熊猫、三星堆、三苏祠、陈毅故里、安岳石刻等知名文旅品牌,联动打造一批在文化传承、研学旅游、自驾游、房车露营等各方面的精品线路和产品,推出一批生活美学场景,加强产品供给,共同向外地域游客提供优惠政策,打造暑期游、黄金周、小长假旅游等,为促进文旅消费贡献力量。 先别走 快来和“圈圈儿”一起 填个都市圈研学问卷调查吧 点击下方二维码扫描 为都市圈研学提供您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