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直下
撞出朵朵浪花
在阳光下闪耀
在什邡市慈母山枢纽
来自都江堰的水通过人民渠进入德阳境内
浇灌200余万亩农田
“从都江堰灌区看‘天府粮仓’”直播节目聚焦
6月10日,由四川省同城化办、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共同主办,成都日报锦观新闻承办的“从都江堰灌区看‘天府粮仓’”直播节目聚焦人民渠流经的德阳,锦观新闻视频号、百家号、优酷、腾讯等多平台同步直播。 在什邡市马祖镇复兴村1组,离人民渠不远处的农田里,一辆插秧机正在作业。不到20分钟,两亩地就插满了秧苗。 “这效率比人工提高了几十倍。”一旁的王小波笑着说道。他是什邡市益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也是什邡市一名职业农民。 如今,他拥有一整套现代化农机,实现了从育秧、播种、施肥、防虫、收割、烘干等全程机械化耕作。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后,更利于现代机械耕作。”在王小波的身后,“什邡市万亩绿色高产高质高效粮油示范区”18个红色大字十分显眼。 没有“天府良田”就没有“天府粮仓”。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建设”原则,什邡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6余万亩,以此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让“粮田”变“良田”。 跟随镜头,来到什邡市境内的人民渠慈母山枢纽。来自都江堰的水翻过水闸,顺着人民渠浩浩荡荡奔向远方,流进农田。高空瞰去,犹如巨龙在连片的农田间游动。 “经过我们这里水闸的水,每年大概有30亿立方。”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人民渠第一管理处什邡市水利管理站副站长杜斌说,保障了下游农田灌溉和城市生活用水。 人民渠是都江堰扩灌工程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省建成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有“巴蜀新春第一渠”之称。从1953年开始修建,至1980年结束,投入人力达30多万人。 “采取边施工、边受益、边扩展的方式进行建设。”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人民渠第一管理处供水科科长刘天军介绍,目前干、支渠达到了上百条。 人民渠的建设,将都江堰的水引到成都、德阳、绵阳、遂宁,滋养一方水土,哺育一方人民。 “没有人民渠之前,德阳用水主要靠当地小型河堰、泉堰、水井等,灌溉保证率只能达到20%以下,” 刘天军说,“人民渠建成后,灌溉保证率达到90%,粮食产量也提高了1倍以上。” 合理调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从以前的“田等水”到如今的“水等田”,正是人民渠在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渠清水,浇灌500余万亩农田,哺育300余万人口。今天,她也在为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注入生命力量。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也是都江堰与人民渠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