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期“成德眉资同城化大讲堂 ”讲了哪些内容?干货拿走不谢!
2021-01-20 09:28:02

1月15日,“成德眉资同城化大讲堂 ”第4期开课。

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尹宏就《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加快成都都市圈建设》,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意义、成德眉资同城化暨成都都市圈发展基础、建设目标及思路举措三个方面作了分享交流。

大讲堂1

为了最新疫情防控需要,本期大讲堂采取了线上授课的方式。几小时的授课过程中,都有哪些重要的知识干货呢?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今天,让我们再来认真复习一遍本期大讲堂的知识要点!或许,你会有不少新收获哟!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意义

大讲堂2

2019年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要求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同年10月1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在新的外部条件和发展格局下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行再统筹再部署,为在成渝地区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描绘了宏伟蓝图,赋予了成渝地区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使命。

2020年7月召开的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就四川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全面部署,立足做强“双圈”极核和全省主干功能,赋予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加快“两区一城”建设,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持续提升门户枢纽地位等重大任务。

2020年12月召开的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加快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促进全省发展主干由成都拓展为成都都市圈,发展都市圈卫星城市,建设都市圈功能协作基地,促进成都平原经济区内圈同城化、全域一体化。

成德眉资同城化暨成都都市圈发展基础

成都都市圈是四川经济最为发达活跃的地区,是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重要引擎,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手棋,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科教资源和坚实的产业基础,依托四川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广阔的经济腹地,在我国西部地区最有条件率先建成现代化都市圈——

大讲堂3

成德眉资同处四川盆地,是成都平原的主体区域,总面积3.31万平方公里,地理相连交往频繁,德眉资3市中心城区距成都主城区均在50公里左右,具备同城通勤黄金半径;

历史悠久人文相亲,成都拥有4500年文明史、2300年建城史,4市同为古蜀文明发源地,拥有三星堆、金沙等古蜀文化遗址,三国文化、东坡文化、石刻文化等多元文化交相辉映,具备同城社会心理基础;

区域创新资源富集,4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72所,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超过120家,集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5000家,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过万亿,是西部创新创业高地;

门户枢纽地位突出,都市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点,成都将于2021年成为继北京、上海后全国第3个“一城双机场”城市;

经济实力西部领先,2019年4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5万亿元,占全省46.1%,都市圈重大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轨道交通等产业集群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一定影响力。

成德眉资同城化暨成都都市圈建设目标及思路举措

各项举措

大讲堂4

都市圈“1+1+N”规划体系加快构建——初步构建起以都市圈发展规划为统领,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各类专项规划、毗邻地区区域规划为支撑的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成都都市圈“1+1+N”规划体系。

轨道上的都市圈加快成形——目前都市圈动车日开行对数达到107.5对、是公交化运营前的3倍,日均客流量达到3.8万余人次、是公交化运营前的3.5倍;市域铁路成德S11线、成眉S5线、成资S3线和成都外环铁路签署共建共管协议,其中成资S3线开工建设;构建“3绕17射”高速公路网络,全力推进天府大道北延线、成资大道等快速路建设,开工建设蒲丹路、货运大道等14个“断头路”项目。

跨区域产业生态圈加快建设——组建以成都为中心的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医药健康、商贸产业生态圈联盟,积极推动构建以德阳为中心的重型装备制造产业生态圈、以资阳为中心的口腔医疗服务及口腔装备产业生态圈。

协同创新体系加快布局——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试点范围扩大至都市圈全域,支持区域内校院企业进行技术成果交易,促进4市2000余家企业与700余项高校科技成果实现精准对接,420项成果已实现转化。

对外开放能级协同提升——共享成都国际铁路港平台功能,共建中欧班列、“蓉欧+东盟国际班列”德阳和眉山基地,常态化合作开行南向班列及中欧班列;推动开放政策共用,成都自贸试验区 “一单制”改革成果面向4市协同改革先行区复制推广。

统一市场体系加快构建——成都农交所以“合资共建”模式在3市分别建立子公司;4市共同出台政务服务同城化无差别受理方案,组建“成德眉资一体化企业登记服务专窗” 并统一服务标准,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信息实现共享。

惠民服务便利共享——德眉资200余所学校与成都学校结对共建;实现都市圈内居民就医“一码通”, 200余家医疗机构发放电子居民健康码200余万张;成都养老服务性床位150元/人·月的补贴政策延伸至其他3市。

生态本底不断筑牢——制订区域大气污染防控科技攻关方案,协同开展岷江沱江生态环境治理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实施流域突发环境事件联防联控。

分步走目标

大讲堂5

到2022年(起步期),力争区域内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7万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新登记市场主体数量突破62万户,进出口总额达1200亿美元左右,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7平方米/人,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大幅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更加完善,奠定现代化都市圈坚实基础。

到2025年(成长期),力争区域内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3万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28件,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50亿美元,双机场旅客吞吐量1亿人次,轨道交通路网密度超过7.9公里/百平方公里,发展能级大幅提升,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调、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格局基本形成。

到2035年(提升期),现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成熟,参与国际分工、集聚全球资源的整体竞争力大幅增强,在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参与全球竞争合作中发挥更大引领作用,基本建成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都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