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金融圈”,我们发挥金融市场优势,深入推进城市功能互联互通,加快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重点,共同争取人民银行出台了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并合力推动设立天府两江协同创新基金、西南地区首支种业振兴基金,2023年两地25家企业(成都15家、重庆10家)A股上市过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6支子基金落地规模达94亿元。同时,我们深化金融机构互通平台共建,重庆九龙坡2宗农村土地经营权首次在成都农交所产权交易平台实现交易。这源于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联合重庆土交所协同共建的成渝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双方通过建立协作共建机制和数据信息交换机制、探索跨区域交易机制,畅通成渝两地农村资源要素流动,增强成渝农村产权交易市场集聚辐射能力,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
聚焦“民生圈”,我们发挥人文相通优势,深入推进社会公共政策互联互通,加快共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实施311项“川渝通办”事项和39项便捷生活行动事项,协同开展全国首批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试点,全国首个城镇职工医保缴费年限实现跨省互认。值得一提的是,该互认办法是成渝两地医保部门聚焦两地参保群众往来看病就医医保服务的难点和堵点,坚持“创新优化”不受限、“便捷高效”不打折、“服务下沉”不停步三原则,结合运行平稳的成德眉资转移接续政策研究制定的,打破了医保政策的地域性限制,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成渝地区在人才领域的竞争力。同时,推动优质中小学结对合作166对、两地临床检验等结果互认112项、2023年异地医保基金就医直接结算249万人次。另外,我们联合发布成渝双城核心商圈指数,都江堰至重庆直通动车正式开通,两地首张“旅游一卡通”成功发行,共推红色、文博等文旅精品线路18条,联合打造“宽洪大量”等地域特色文旅IP,开行巴蜀文化旅游专列互送旅客超百万人次。
下一步,成都将加强与重庆的规划对接、政策衔接、功能链接,围绕相互赋能、相向协作,着力推进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西部科学城、西部金融中心、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等重点工作,以双核联动联建的实际成效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人民网记者:成都市作为省会城市,在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引领“五区共兴”战略部署方面作了许多探索实践,请您给我们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成都都市圈。四川省同城化办公室供图
刘筱柳:成都联合德眉资三市全面贯彻实施《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深入开展“两个区域”和“八个领域”探索,在全国率先完成起步期三年行动计划,正接续实施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2.78万亿元,常住人口突破3000万,以占全省6%的面积贡献了全省47%的经济总量,都市圈总体发展水平居中西部领先地位,全省发展主干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引擎作用显著增强,各方面工作也在不断走深走实。
在工作机制方面,我们坚持领导小组高位谋划推动,常态运行“五级”跨层级合作机制,统筹实施年度重点任务324项,推动《成都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有望在全国率先获批。
在空间布局方面,我们推动德眉资共享成都发展环境、资源和平台,规划建设天府大道科创走廊和成德、成眉、成资三大产业带,四川美术学院资阳临空校区建成招生,华西第二医院眉山妇女儿童医院建成投用,四川大学眉山校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德阳医院加快建设。
在项目建设方面,我们创建同城数据专区,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全方位提升,成都至德眉资的市域铁路全面开建,“3绕20射”高速公路主骨架建成17条,稳定开行16条跨市公交,成德眉资1小时交通圈基本建成、1小时生活圈正逐步实现。同时,都市圈软件和信息服务、高端能源装备、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9条都市圈重点产业链产值迈上万亿台阶,6个同城化产业合作园区加快建设。如今,成德眉资4市产业链优势更加凸显,协作配套更加紧密,1500余家企业开展跨市域产业协作,已形成产业错位协同发展格局,都市圈产业跨区域建圈强链已见成效。
在两区分离改革方面,我们推动四市在园区共建、飞地经济等方面探索财税分成统计分算改革实践,推进“同城化无差别”服务事项241项。同时,建成都市圈全覆盖的农村产权交易有形市场,推动农村产权综合价格在四市的价差从1.5万元减少至0.45万元。值得一提的是,“银政通”平台创新通过“分布式共享”方式破解公共数据跨域流转难题,融合金融服务和政务服务业务场景,支持不动产抵押登记在线办理、公积金自动提取、公积金信用消费贷款等业务办理,累计减少群众跑腿超723万人次。另外,2024年1月,发布成都都市圈100个跨层级跨区域跨系统探索实践案例。
在品质生活方面,我们持续实施同城便捷生活行动,推进成都与德眉资结对学校306对、成都智慧教育向德眉资延伸,在蓉三甲医疗机构牵头建设跨区域医联体27个,154家二级及以上医院、138个项目实现医学检验检测互认。此外,推进社保待遇领取认证服务实现“网上办”“掌上办”,“天府通”一卡(码)通覆盖都市圈29个区(市)县,“天府市民云”平台面向德眉资市民提供优质同城服务。
下一步,成都将与德眉资深化合作,全面实施成都都市圈建设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和同城便捷生活行动提质扩面,推进重大项目、重点事项落地实施,携手打造成德眉资同城发展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提供有力支撑。
人民网记者: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出建设公园城市。2022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刘筱柳: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成都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内容,赋予成都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的时代使命。成都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成立由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和上下贯通的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市委十四次党代会将示范区确定为统揽全局工作的主题,对标《总体方案》编制出台五年《行动计划》,以中国式现代化公园城市理论、规划体系,深入推进公园城市国家标准化综合试点,成功举办三届公园城市论坛和中国质量(成都)大会公园城市标准化建设分论坛。下面,我重点就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情况作简要介绍。
聚力建设城市践行“两山”理念示范区,服务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实施“五绿润城”“百花美城”“千园融城”行动,提升龙门山生态屏障、龙泉山城市“绿心”功能,建成各类公园1500余个、绿道6500余公里。其中,在兴隆湖生态公园,我们从生态系统性和流域整体性出发,构建鹿溪河流域蓝绿交织的流域生境网络,打造自然与城市无界融合的公园街区。同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治理,加强岷江、沱江等流域综合治理,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国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擦亮“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名片。此外,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统筹推进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优化调整,轨交运营里程位居全国城市第四,绿色低碳产业全年产值突破2600亿元。
聚力建设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提质打造有活力有温度的幸福城。我们坚持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共同发力,加快推进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实体化运行天府实验室,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146个,谋划建设中试熟化等功能服务平台,打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通道。同时,坚持现代化产业体系精准发力,深入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提质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和10个以上千亿级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围绕“提质幸福城”,我们深入开展“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和城市基本功能扩容下沉工程,连续15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其中,精心打造“12345”亲清在线亲商助企营商环境品牌,让“民声”变民生,成为一切为了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城市“总客服”。2023年,成都12345热线共受理720.33万件来电来信,解决率、满意率均达到92%以上。
聚力建设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治理路径。大城善治,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我们统筹推进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建设,打造24个重点片区,推动区(市)县结对联动促进市域均衡发展。以产业、交通等引导人口规模结构优化调整,疏解非核心功能,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交通便利、生态宜居的郊区新城,提升人口和经济综合承载力。同时,我们以“智慧蓉城”建设为引领构筑智慧化治理新图景,打造三级智慧城运架构、200个智慧应用场景,有力支撑大运会。比如,依托智慧蓉城时空数据底座、感知数据服务、事件交互枢纽等能力,构建综合监测预警模型,实现对城市安全风险实时感知、隐患智能辨识、预警精准研判和处置高效联动。其中,接入公安、交通、水务等领域56万余个城市安全感知设备数据,在638.2公里燃气管线、220.8公里供水管线、23座桥梁等高风险区域,新建部署前端感知设备2.3万余套,为城市安全智慧防控打下坚实感知监测基石。还深入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加快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增大常态电源应急备用裕量,电网安全承载能力提升至1880万千瓦。此外,我们推动城市治理重心和配套资源向基层下沉,推行党建引领“微网实格”治理机制改革,设立网格党组织(党小组)1.8万余个、配置网格员3万余人,四度蝉联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在国家部委、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指导下,唱好“双城记”、建好示范区,加快推动建成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人民网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提出“六个坚持”。请问成都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刘筱柳: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成都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我们将自觉把自身发展放在国家区域发展大局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局中来思考谋划,进一步抢抓历史机遇、主动担当作为,加快打造带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围绕“双城记”,我们持续深化双核联动联建,不断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主动加强与重庆协作,务实推动双核联动联建合作事项落地,全面落实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和成都都市圈“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深化与省域经济副中心合作,创新抓好市域内重点片区开发和圈层结对联动各项工作,以更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带动极核能级提升。
围绕高质量发展,我们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成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支持国家实验室和各类创新中心、重点平台加快发展、释放溢出效应,加强与在蓉高校院所和企业合作,全力做强做优西部中试中心功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建圈强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抓实抓牢企业“四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保障等工作,推动支柱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抢先布局。
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我们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坚决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以美丽成都建设为抓手,以世园会举办为契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应对、园林园艺发展等国内外合作交流,全力抓好央督和长江经济带突出问题整治,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五绿润城”“天府蓝网”行动,加快推进“四大结构”优化调整,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