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重大课题成果㉖|抓好“六个突出” 助力成都都市圈建设
2024-07-10 10:30:42

党的二十大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以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为路径推进成都都市圈建设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重要内容,也是我省推进“五区共兴”战略的核心内容。


研究发现,目前成都都市圈建设,在整体竞争力方面还存在经济规模不大、发展水平有待提升等差距,关键领域改革方面还存在产业建圈强链有待加强、基础设施协同建设运营水平有待提升、创新能力不强、公共服务同城化建设有待突破等问题,在高端要素集聚水平方面还存在科技创新市场主体实力偏弱、金融要素保障不足、人才吸引力不足等短板。为此,研究提出以“六个突出”为对策建议,为成都都市圈快速成长、成德眉资同城化深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与支持,助力都市圈同城化这一可持续的历史进程。







一、

突出以顶层设计为重点推进都市圈战略同城化


(一)科学编制规划体系按照“规划同图、需求同频、工作同步”的思路,始终坚持规划引领、规划管总、规划先行,编制总体规划和多个专项规划,形成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1+1+N”的规划体系,在综合交通、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方面,更加明晰区域间功能定位,推进空间规划无缝对接,确保资源合理配置。


(二)建立考核激励体系在省级层面建立督查考核评价机制,科学设置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各级各部门对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倾力支持,在财力上优先投入,人力上优先配强,政策上优先体现。旗帜鲜明激励广大干部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中真抓实干、建功立业,对成德眉资同城化工作中担当作为、成效明显的优秀干部优先使用。


二、

突出以互联互通为重点推进都市圈交通同城化


(一)建立健全要素保障机制资金保障方面,推动四川交通投资基金向成德眉资重大高快速路建设、轨道交通接驳和建设等领域倾斜,组建成德眉资交通同城化投资基金,重点向短距离跨市界道路建设等领域倾斜,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保障体系。由成德眉资按比入股、合资成立内圈交通同城化公司,具体负责毗邻区域短距离跨市界道路、地铁建设,确保实现标准相通、时序相同。土地保障方面,逐步改进政府投资土地整治模式,通过PPP模式、以奖代补、补改结合等方式,拓宽补充耕地途径,多渠道落实补充耕地指标,建立跨区域耕地占补平衡机制。


(二)推进交通建设运营共建共享加快构建成德眉资半小时交通圈,扩容加密,增强高速公路主通道通行能力,推动成德眉资重大高快速路建设,合理开通区域公交专线,强化交通接驳能力,推动交通运输线路衔接一体化,打通断点,毗邻地区县乡干道对接成网,加快完善城际快速路网体系。探索同城化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一张网”,提升运输能力,健全运营补偿和结算机制。



三、

突出以协作共兴为重点推进都市圈产业同城化


(一)探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的引导机制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为引领,及时出台成德眉资产业发展规划布局指导意见,引导“成都产业转移,德眉资产业承接”和“成都产业主导,德眉资产业配套”,加快形成“研发设计在成都、生产制造在德眉资”和“总部+基地”的产业发展良性竞合关系,构建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生态圈。


(二)推动产业要素的有效流动和聚合基于供应链上下游供需关系以及产业链的上下游合作关系,加快培育并遴选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作为产业链“领航”企业,牵头建设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产业联盟。围绕“领航”企业,建设产业链龙头企业配套企业库,积极开展产业链对接系列活动,推动政府“链长”与企业“领航”协调对接,积极破解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加速项目建设进度。推动“领航”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开展供需对接与技术合作,提升本地配套能力,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加强清单式分层分类管理,结合国家第六批单项冠军企业申报工作,建立分层分类、动态跟踪管理的企业梯队培育清单,推动更多有基础、有潜力的企业实现从高成长、创新型、科技型、专精特新“小巨人”到单项冠军的梯次升级。


(三)促进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推进德眉资共同参与“校企双进”活动,共同探索搭建线上线下活动平台,通过线上进行高频次的持续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发布,线下促进四市企业技术需求与高校院所科技创新资源对接。加快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设,鼓励区域科技型企业在成都布局建设以研发与转化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平台,促进与在蓉高校院所优势互补,协同创新。聚焦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新一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网络空间安全、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筹重点领域,推动四市加强技术攻关及联合研制,力争率先实现突破。


四、

突出以共建共享为重点推进都市圈公共服务同城化


(一)建立教育合作机制统筹优化四市校点布局,完善名校“一对一”结对共建模式,支持在蓉优质民办学校以品牌连锁、委托管理等多种形式跨地区建设分校或校区,鼓励探索中考统考、高中统一招生,持续推动成都七中网校、石室祥云等数字化资源在德眉资推广应用,建设一批跨区域虚拟教育学习社区,打造教育同城化发展示范区。


(二)建立社会保险参保信息共享机制深入推进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加快符合条件的定点医药机构扩面提效、向基层延伸,实现“应纳尽纳、便民利民”。有序推进都市圈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项目、内容、数量等衔接一致。加速推动城市数字化协同,为社会和市民提供一体化、全方位的公共管理服务。




五、

突出以立体开放为重点推进都市圈政策同城化


(一)建立通道赋能共享机制以天府国际空港、国际铁路港为枢纽构建国际多式联运协作网络,共建“虚拟机场”“虚拟口岸”;强化链接国际网络的通道服务供给,为企业运用战略通道提供无差别的政策服务;提升数据共享与综合利用水平,实现空铁联运货物“单一窗口”办理;搭建“蓉欧+”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吸引供应链上下游配套企业聚集。


(二)推进平台赋能共享探索以国际铁路港、国际航空港为西部贸易结算中心,成德铁路港口岸合作区、成资临空经济区为次区域物流中心的分工模式,培育引进一批会计评估、法律服务、商务外事、调查咨询等国际中介服务机构,为区域对外开放提供强有力的服务支撑。


六、

突出以共保共治为重点推进都市圈环保同城化


(一)优化联防联治机制大气污染方面,深入推进四市执法监督联合,查处跨市界环境违法、污染纠纷等问题,推动实现应急预警联动,对区域环境监测应急工作实行统一组织指挥、统一资源调配、统一数据管理。水污染方面,探索设立岷江、沱江流域综合管理机构,共同建立河长制,合力推进岷江、沱江等上下游污染协同治理,将跨界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纳入四市环境保护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土地污染方面,探索加快推进固体废物资源再生中心、电子电器废物综合处理中心和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等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逐步形成成德眉资四市综合利用与安全处置相结合的工业固体废物处置体系。


(二)建立全产业链生态补偿机制借鉴浙江、安徽两省新安江水环境开展生态补偿的做法,探索建立省级+成德眉三市沱江水质对赌机制,按照“谁超标、谁赔付、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以实地横向补偿为主,省级纵向补偿为辅,将跨市界断面和国家考核断面列入补偿范围,实行“双向补偿”,构建绿色生态网络;探索建立地区间排污权交易制度,开展地区间排污权交易试点,制定实施促进生态环境优质优价的价格、产权、财税、金融、消费等相关政策;做好配套的考核激励、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兑现生态产品与生态环境价值,加快建立完善让改善环境者得利的政策制度,形成正向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