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都市圈酒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建议
2024-09-14 10:14:13

现有的优势

当前,白酒行业进入新的深度调整期,产区间竞争态势更加严峻,凝聚行业发展合力,抱团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现实所需。成都都市圈白酒在产业规模、酒品酒质、市场消费、文化底蕴、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具有抱团合作、融合发展的基础。


一是生态禀赋优越。成都都市圈地处北纬30度黄金酿酒带和“U型川酒带”之上,属于“地球同纬度上最适合酿造优质纯正蒸馏酒的生态区”,具有明显的白酒酿造生产优势,都市圈白酒产业尤其是浓香型白酒产业因其“水土气气生”(水源、土质、气候、气温、微生物群落)环境的不可移动性和产业链结构的相似性,具备塑造类似法国波尔多、意大利托斯卡纳产区的必要条件。


二是产业规模大。成都都市圈拥有成都、德阳两大白酒产区,拥有窖池近4万口,其中十年以上的优质老窖池约2.4万口,2022年规上白酒企业达45家,年产量35.63万千升,营业收入273.44亿元,利润44.42亿元,分别占全省的10.2%、7.9%、5.9%,邛崃、绵竹分别荣获“中国白酒原酒之乡”“世界美酒特色产区”称号,具备酿造优质白酒的产业基础,全省“六朵金花”中拥有“剑南春”“水井坊”两朵金花,“十朵小金花”中拥有“文君”“古川”“金雁”三朵小金花,原酒生产企业20强中拥有绵竹东圣酒业、成都顺牛酒业、成都蜀之源酒业、文君井酒业、渔樵(集团)。


三是市场消费能力强。2023年末,成都都市圈常住人口数首次突破3000万大关,占全省的35.93%,是四川省的主要白酒消费市场。


四是文化底蕴深厚。“酿酒文化、饮酒文化”双优。成都平原自古多产美酒,水井街酒坊酿酒历史源于唐宋时期成都的“锦江春”,唐朝时“剑南烧春”已名动朝野。同时,成都都市圈饮酒文化内涵丰富,拥有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典饮酒文化,以杜甫、李白、苏轼、文君等为代表的“诗酒名人文化”。


五是人才吸引力强。成都都市圈白酒产业具有明显的人才吸引优势,区域内人才基础好,人才发展环境优,现有四川省酒业协会省白酒评委近200人,占全省的比例超三成。

△2023四川国际美酒博览会 成都都市圈展区


面临的困难

当前,随着行业需求下行、利润进一步向头部集中,都市圈白酒品牌力低、创新能力弱、话语权缺失等矛盾日益凸显,都市圈白酒企业生存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一是产区建设不足,缺乏成都都市圈白酒产区品牌共识,白酒业内仍认知为“邛崃、绵竹”等小产区,产区品牌建设不足,且都市圈内白酒园区较少,承载空间有限,进一步制约都市圈白酒产区发展壮大。


二是规模优势不足,与优势产区规模差距较大。都市圈白酒企业营业收入不足300亿元,与同期泸州、宜宾、仁怀等地上千亿元营收相比,都市圈白酒产业规模优势不够突出。


三是三产融合不足,产业链条不闭合,一二三产融合不深,白酒原粮供应外购较多,本地配套率仅为10%,多数白酒企业粮食供给主要依靠外购或国外进口;产业配套体系不完善,都市圈内包材制造、印刷设计、检验检测和物流配送等产业配套功能不完善;“白酒+文旅”融合度不够,本地特色酒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不深,尚未形成一二三产联动的酒庄经济。


四是资本撬动不足,企业投融资能力较弱,普遍存在融资难、成本高、资本运作不足、金融创新不够等问题,大多数中小白酒企业受业绩规模、抵押物制约导致融资渠道单一、额度低且利率较高,倒逼企业为保持资金流动性而压缩基酒储存年份,陷入产品附加值低、规模难以扩大的困境。产业投融资平台功能尚未完全发挥,部分产区虽已成立产业投融资平台,但因能级较低、规模较小,其功能尚未完全发挥。


五是企业梯队不优,“两朵”金花独放,头部企业以剑南春、水井坊为代表,二者贡献总营业收入的比重超八成,缺乏腰部企业支撑,整体存在小、散、弱现象,多数企业以出售原酒或代工为主,利润率偏低,缺少话语权。


六是发展模式不优,都市圈白酒企业发展模式较为传统,大都处于产业链的低附加值领域、以原酒生产为主,“重生产、轻品牌”现象普遍,创新力与竞争力不强。在品牌营销上,大多企业对品牌建设重视度不足,品牌打造投入不足,自主品牌较少;在渠道拓展上,销售渠道以线下被动待客上门和传统经销渠道为主,主动营销、线上新营销探索不足,且宣传渠道较为单一,新渠道运用较少,传播影响力略显不足。

△剑南春酒坊遗址


下一步工作建议

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完善机制形成行业合力”重要指示,为振兴川酒贡献都市圈力量,立足都市圈白酒产业优势,针对白酒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强化抱团融合,增强都市圈白酒竞争力。依托四川省酒业协会和成都都市圈酒业融合发展机制,推动成都酒业集团、绵竹酒业集团等都市圈现有酒业平台合作,借助专业品牌策划机构的力量,策划都市圈白酒营销策略,发挥都市圈“世界美酒特色产区”“中国白酒原酒之乡”优势,突出浓香型纯粮固态法白酒特色,构建以“剑南春”“水井坊”两朵金花、“文君”“古川”“金雁”三朵小金花、“东圣、顺牛、蜀之源、文君井、渔樵(集团)”5大原酒20强、“成都觅山、眉山果小酒”等潮饮新势力组成“2+3+5+2+N”白酒品牌矩阵,筑牢都市圈白酒的品牌根基;同时,强化质量标准引领,探索建立都市圈区域白酒质量标准,围绕“立标—贯标—用标”全过程,用好用活质量标准体系,建立都市圈酒业“假冒伪劣”联合整治机制,夯实都市圈白酒质量根基,双管齐下、持续增强成都都市圈白酒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强化利益融合,汇聚都市圈白酒凝聚力。探索构建都市圈酒业发展和利益联结共同体,量化“超额增量”,细化分算办法,争取地方人大以“决定+条例”模式稳定社会预期,平衡前期投入和全产业回报关系,破解可持续可复制难题。推动产区合作,促进四川天府新区、邛崃、绵竹等产区、地区结对,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找准利益契合点,按照市场化逻辑,探索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联合打造、营销都市圈酒业产区名片,推动产区协同发展。探索组建酒业合资公司、发展基金,积极争取央国企支持,动员四川省、成德眉资四市国资国企参加,吸纳四市酒业产业链上下游原粮、酿造、销售等企业参与,探索采用对现有平台公司增资扩股等模式组建成都都市圈酒业合资公司,撬动社会资本组建成都都市圈酒业发展基金,形成服务整个都市圈酒业企业及资本平台,重点为都市圈酒业品牌营销、销售等环节赋能。


三是强化文旅融合,提升都市圈白酒吸引力。持都市圈酒企充分挖掘、提炼成都宝墩、金沙、休闲文化,德阳三星堆文化,眉山三苏文化、彭祖文化,资阳红色文化、石刻文化等特色文化IP的丰富内涵,依托夜游锦江、水井坊博物馆、武侯祠等高话题、高流量旅游资源,通过文化赋能、酒旅融合等方式,开发都市圈文旅特色酒类产品、酒旅融合精品线路,因地制宜打造集酿造、品尝、消费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酒庄、休闲街区、特色酒肆等酒旅融合新消费场景,推动都市圈酒类产品融入特色酒吧、酒馆消费,多层次提升都市圈白酒的吸引力。


四是强化创新融合,培育都市圈白酒新动力。当前白酒消费市场呈现年轻化、多元化、特色化发展趋势,创新和融合是赢得市场的关键。成都都市圈相对省内其他产区,具有市场、人才、资本等比较优势,可借助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势能,着重在创新融合上做文章。在白酒产品上创新融合,顺应白酒时尚化、个性化、健康化、低度化消费趋势,在香型创新化、度数低度化、包装现代化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创新扩展多层次、多场景的产品,积极拓展保健、婚宴、娱乐、休闲场景的产品市场,注重对年轻消费群体的培育。营销渠道上创新融合,积极对接线上线下渠道,借助餐饮界知名头牌、网红等名人号召力,磋商设立都市圈酒品专区、代理销售服务折扣等合作,降低酒企销售费用,拓展销售渠道,提升企业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