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成德眉资公共法律服务同城化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思考
2021-08-18 09:10:09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本文对标学习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先进经验,在深入分析成都市、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四地公共法律服务现状、面临困难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成德眉资公共法律服务同城化路径举措。


成德眉资公共法律服务同城化
对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成德眉资公共法律服务同城化是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重要经济中心的重要保障。把公共法律服务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有利于提升成都西部经济中心能级,不断扩大经济影响力、区域带动力和环境吸引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践表明,经济发展程度与其公共法律服务机构数量呈正相关关系。推进成德眉资公共法律服务同城化,能够为成渝地区建设重要经济中心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成德眉资公共法律服务同城化是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依托。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律师、公证员认真做好商标、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工作。公共法律服务在保护知识产权、解决权属争端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备受关注的中美经济贸易摩擦也表明,科技创新既需要技术进步更需要法治护航。


成德眉资公共法律服务同城化是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改革开放新高地的重要支撑。司法部、外交部、商务部等联合印发《关于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的意见》要求,规范律师法律服务执业行为、完善公证质量监管、建立司法鉴定报告制度,为“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公民和企业“走出去”提供法律服务。推进成德眉资四地公共法律服务同城化,将促进成德眉资共享优质的法律服务资源和平台,促进各种要素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自由流动,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新动力。


成德眉资公共法律服务同城化是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重要内容。公共法律服务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宜居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推进成德眉资公共法律服务同城化,将有力促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共享共用、公共法律服务全域通办,率先实现区域性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共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


成德眉资公共法律服务同城化
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


成德眉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具有引领发展的竞争优势。2019年成德眉资四地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9274件,服务群众50万人(次)。成都市创新建立法律援助“全域通办”制度,德阳市创新“抬头能见、举手能及、扫码可得”公共法律服务新模式,眉山市构建全市领域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资阳市建立远程指挥与督导检查为一体的矫正指挥中心。公共法律实体平台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功能涵盖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法律咨询等,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覆盖率达100%。


成德眉资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具有带动发展的比较优势。成都市法律服务资源富集,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执业机构和执业人员总量位居中西部前列,法律服务门类完备齐全,能够满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德眉资三地法律服务资源初具规模、基础良好。成德眉资公共法律服务同城化将实现功能叠加放大,与重庆公共法律服务发展共强共进,为成渝地区经济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更优质、更高效、更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


成德眉资公共法律服务机制具有领先发展的创新优势。2019年10月,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成都国际仲裁中心、“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西南)中心、“一带一路”外国法查明(西南)中心在成都落地运营,是全国首个集国际商事仲裁、国际商事纠纷调解、外国法查明于一体的法律服务平台。创新惠民便民机制方面,成都市在全国率先将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证办理、律师服务五大类项目集成到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实现从“办公室”管理到“前台式”服务、“单一”窗口服务到“5+X”综合服务的转变。眉山市拓宽服务领域,将价格争议纠纷解决纳入公共法律服务。资阳市以实践体验、场景模拟、双屏互动等方式,打造新时代青少年法治教育品牌。创新保障疫情防控和服务经济机制方面,成都市启动“阻击疫情、法律在线”公益法律服务活动,出台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十四项法律服务和保障措施。德阳市全国首创“律师审查意见书+公证书+交易鉴定书”助力农村产权交易。


成德眉资公共法律服务保障水平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优势。2019年,成德眉资四地法律援助经费平均标准约为1050元,市县公共法律服务总投入为6963万元,走在中西部前列。成都市率先出台《法律援助条例》,将公民申请法律援助的经济困难标准确定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2倍。四地制定《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降低服务门槛,提高了群众获得感。2019年,成都、德阳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司法行政系统群众满意度测评,在电话访谈和面访的有关履职情况和业务工作情况的36项指标中,有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面访中,“总体满意度”达99.6%,排名全国第一。


成德眉资公共法律服务同城化
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同城化发展意识需要不断增强。思想共识还需进一步凝聚。对比粤港澳通过“线上+线下”联合开展公民法治宣传教育,强化三地相互法治认知,成德眉资四地还缺乏广泛的联合宣传引导,民众对同城化的关注度主要还在公共交通、经济合作、环境治理和教育医保等方面,而对公共法律服务关注相对较少。整体推进意识还需进一步提升。对比京津冀通过打造“通武廊”公共法律服务示范区开展深入合作,目前成都虽与德眉资三市分别签署了同城化建设法律服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资阳签署了《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异地协作框架协议》,但德眉资三地之间并未签署合作协议,四地同城化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也均未出台,整体推进意识亟待增强。


公共法律服务标准需要协调统一。公共法律服务保障标准不统一。成都在公共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经费、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远高于德眉资三地。公共法律服务标准不统一。成都市着眼提高供给水平和服务标准,出台了《公共法律服务办事指南》,制定了公共法律服务“5S”工作标准,持续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水平。德眉资三地虽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相关办事指南和标准,但与成都的标准仍不统一。公共法律服务监管标准不统一。对比长三角地区实行失信行为标准互认、惩戒措施路径互通的区域性信用联合惩戒制度。近年来,成都市持续加强公共法律服务监督管理,建立了律师诚信体系,出台了司法鉴定“负面清单”,走在了前列。但德眉资三地受法律服务资源不足制约,相关监管制度还不健全,与成都还存有差异,四地也没有联合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


公共法律服务资源需要均衡配置。法律服务资源分布不均。成都律师、司法鉴定人、公证员总量分别是德眉资三地总和的10.9倍、6.6倍、3.8倍。人均占有法律服务资源有明显差距。成都律师、司法鉴定人、公证员人均占有量分别是德眉资三地总和的6.1倍、3.7倍、2.1倍,德眉资三地每1万人平均仅拥有律师1.4名,远低于成都的8.8名。公共法律服务总量差距悬殊。成都人口是德眉资三地总和的1.81倍,但法律援助量、公证办证量、人民调解案件量、仲裁案件量却是德眉资三地总和的2.4倍、6.6倍、1.8倍、37.9倍。这个差距,可能与德眉资三地居民法律意识及某些领域相对较低的法律服务需求有关,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与成都相比较,德眉资三地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还存在不足,不能有效满足群众需求,需要进一步均衡、共享资源,满足群众所需。


跨区域公共法律服务需要破除相关制约。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流动受制约。德眉资三地受公证机构改革未完成制约,也希望成都公证机构带动其提高服务群众能力。但受《公证法》执业管辖等制约,成都公证机构跨市提供服务受限制。公共法律服务合作深度不够。成德眉资四地毗邻地区因土地边界、水资源分配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多发、易发,但目前尚未建立市级层面的跨区域人民调解机制,相关矛盾纠纷解决还停留在县级合作层面,导致矛盾纠纷调处难,且缺乏长效机制。成德眉资四地社区矫正对象因请假外出、生产生活、居住地变更等情况发生区域内部流动较为频繁,但四地社区矫正跨行政区域沟通协作机制还不健全。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等也限于各行政区域内,缺乏互联互通。


公共法律服务同城化协作机制需要完善。同城化发展机制尚未建立。2018年以来,成都分别与德眉资三地签署4个框架合作协议,但约束力、执行力较弱,缺乏成德眉资区域协同联动机制,未能有效推进平台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同用、人才交流、联合监管。多方参与机制还不健全。目前成德眉资公共法律服务同城化一定程度存在政府唱“独角戏”的现象,法律服务行业协会、相关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不高,需要进一步建立激励机制。


成德眉资公共法律服务同城化
路径探析


公共法律服务目标同向,打造区域性公共法律服务协作典范。一是联合制定《成德眉资公共法律服务同城化五年规划》。聚焦中央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紧扣省委、市委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建设总体部署,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推进的原则,加快成德眉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一体化,努力将成德眉资公共法律服务同城化打造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性公共法律服务协作典范。二是制定成德眉资公共法律服务同城化五年行动计划。将2020年作为起步发展期,初步建立指挥联通、业务联通、网络联通、信息联通的工作机制,奠定公共法律服务同城化坚实基础。将2020-2022年作为特色提升期,促进公共法律服务资源自由流动,形成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协作顺畅的成德眉资公共法律服务同城化格局。将2023-2025年作为品牌打造期,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形成促进区域共兴、保障成渝发展、辐射带动中西部的公共法律服务高地。三是联合打造成德眉资公共法律服务同城化示范点。制定成德眉资公共法律服务同城化任务清单,按照先易后难原则,围绕成德眉资协作机制联盟、成德眉资公共法律服务联盟、成德眉资信息化智能联盟、成德眉资同城化产业联盟建设,由成德眉资共同制定年度工作任务清单和重点项目,积极在成都东部新区、德阳全面创新改革示范区、眉山现代服务业先行示范区、资阳临空服务区等地打造公共法律服务同城化示范点。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同构,实现法律服务全域通办。一是打造“无缝对接”实体平台。建立成德眉资法律援助异地申办、协调联动机制,实现申请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条件互认。制定成德眉资各公共法律援助中心对跨区域法律援助申请、认定、指派、承办的规范性细则,打造“信息互联、资源共享、集中受理、一站式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二是打造“一键接通”热线平台。升级“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将成德眉资“12348”热线互联互通,统一建成“线上+线下”同步服务模式,引导线下法律服务资源均衡发展,提高热线咨询和线下服务的便捷性、稳定性和有效性。三是打造“扫码可得”网络平台。综合运用成德眉资法治类官方微博、微信和客户端,引导律师、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等开发提供线上产品,开展“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共建法律服务案例库,实现公共法律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四是打造“全国一流”法律科技平台。进一步发挥成都影响带动作用,培育发展“华律网”“律金刚”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法律服务科技平台,开发多样化的公共法律服务信息化产品,为群众提供便捷、普惠、高效的法律服务。


公共法律服务标准同建,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水平。一是公共法律服务底线标准统一。加强地方立法协作,探索通过地方立法形式,统一法律援助范围和经济困难标准。健全完善成德眉资四地法律援助制度等规范性文件,建立法律援助事项范围互认制度,全面推行刑事案件审判阶段律师辩护全覆盖,确保更多群众受益于法律援助。二是公共法律服务管理标准统一。充分发挥成德眉资等地法律服务行业协会作用,完善行政管理与行业自律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机制,统一成德眉资各类法律服务机构资质认定、设施建设、人员配备、业务规范、工作流程等具体标准,统一场所标识、指引和功能设置,促进公共法律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三是公共法律服务评价标准统一。探索建立“第三方”质量评估和群众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完善绩效评估机制,提升法律服务的社会效果。建立质量监管标准体系,健全公共法律服务质量联合监督机制、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等,确保公共法律服务优质高效。四是公共法律服务疫情防控标准统一。组织律师、法律顾问等积极为各级政府出台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措施,提供高效合法性审查。五是探索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基金。由成德眉资政府部门牵头,动员社会力量对法律援助提供必要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破除法律援助工作资金短缺困境,为更多困难群众提供援助,促进成德眉资法律援助工作均衡发展。


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同用,促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一是推动律师资源互动。鼓励、引导成都律师行业知名所、规模所到德眉资设立分所,成立“优势互补、交叉共赢”的成德眉资律师事务所联盟,探索开展公职律师、公司律师承办法律援助案件试点,打造成德眉资律师业务与管理交流合作平台,共建律师人才培养交流机制,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二是推动公证资源互通。积极争取省司法厅支持,探索开展公证跨区域执业试点,升级公证产品和服务,发挥成都优秀公证机构在队伍建设、质量管理、业务创新、便民服务等方面的示范效应和成德眉资不同公证机构之间的优势互补作用,带动成德眉资公证水平整体提升。三是推动司法鉴定资源互联。深化成德眉资同城化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四地司法鉴定诚信评价、行业通报等制度,倒逼司法鉴定机构依法诚信执业。联合开展质量评查、业务培训、司法鉴定人专业能力评估等,推动成德眉资司法鉴定协同发展。四是推动仲裁资源互补。实行成德眉资仲裁机构规则贯通、仲裁员名册共享和仲裁制度宣传资源互补。探索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互联网仲裁,促进仲裁创新发展。探

索建立区域性仲裁工作平台,完善商事纠纷解决机制,为成都都市圈经济贸易提供优质仲裁服务。五是推动人民调解资源互助。推进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边界区域矛盾纠纷化解,构建成德眉资四地市级层面跨区域矛盾纠纷调处联动机制,打造成德眉资人民调解网上平台,合力化解矛盾纠纷。六是推动社区矫正协作机制互建。推行社区矫正对象异地托管机制,通过明确标准、规范手续、简化流程等方式,为成德眉资四地社区矫正对象跨地域流动提供便利。


公共法律服务优势同筑,提高公共法律服务整体水平。一是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新平台。充分发挥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成都国际仲裁中心、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西南)中心、“一带一路”外国法查明(西南)中心作用,合力探索引进国际知名的仲裁机构在蓉设立办事机构,完善成德眉资国际商事纠纷解决协同机制,共同举办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法律论坛,为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提供法治保障。二是共同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全域推广公证“最多跑一次”经验做法,积极争创更多全国知识产权公证服务示范机构,为科技创新等提供高效服务。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知识产权纠纷中的功能作用,不断扩大成德眉资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组织覆盖面,为自贸区试验区及专业市场等提供知识产权纠纷快速解决渠道。三是合作开展成德眉资高质量发展法治护航行动。围绕成德高端制造业产业集群、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成资现代服务业先行示范区等建设,积极在产业功能区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分中心,打造“7×24小时”服务的“12348”热线平台,持续开展民营企业“法治体检”,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等提供全过程法律服务。四是协力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总结推广“三书模式”,充分运用“律师审查意见书+公证书+交易鉴定书”等法律服务手段,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乡村振兴。加强乡村法治宣传教育,提升“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运行水平,积极将公证、司法鉴定、仲裁等向农村延伸,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便捷公共法律服务。


成德眉资公共法律服务保障同力,推动公共法律服务持续发展。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争取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增设成德眉资公共法律服务同城化工作组,组织成德眉资签订公共法律服务同城化框架协议,统筹协调四地公共法律服务合作、交流等事项,由成德眉资四地轮流举办成德眉资公共法律服务同城化联席会议,对公共法律服务同城化工作进展、成效及保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协同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同城化工作。二是融入总体布局。积极争取成德眉资党委政府支持,将成德眉资公共法律服务同城化纳入“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切实为成德眉资同城化中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转型升级等重点工作提供优质法律服务。三是鼓励多方参与。发挥成德眉资行业协会作用,动员律师协会、公证协会、司法鉴定协会等深度参与公共法律服务合作,持续提高服务水平。积极拓宽个人参与渠道,动员社会知名人士、法学专家学者、政法队伍退休人员等参与公共法律服务同城化。探索建立激励机制,对参与公共法律服务的社会机构和人员,通过物质和精神奖励等方式加以补偿和激励,激发公众参与公共法律服务建设的热情。四是加强调研宣传。广泛听取意见,摸准推进成德眉资公共法律服务同城化的脉搏,找准工作着力点和突破口,推动工作创新发展。及时总结成效,提炼总结成德眉资公共法律服务同城化的新做法、新经验,带动工作全面发展。注重宣传引导,充分运用各类媒体加强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成德眉资公共法律服务同城化的知晓率、支持度。


作者简介:周新楣  四川省成都市司法局副局长

 刘景文      史士零   四川省成都市司法局


本文原载于《中国司法》202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