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长江经济带上崛起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2021-08-19 09:28:22

# 成都


成都,位处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交汇节点,在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承接东部辐射带动西部发展,贯通南北丝绸之路的战略支撑作用。从历史上的南方丝绸之路,到如今“一带一路”、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再到2021年上半年,川藏铁路、成自宜和成达万高铁等战略大通道建设启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一系列机遇接踵而来,大通道、大平台接连落地。开放,是成都城市跃升的最大变量。一直以来,成都积极探索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充分发挥战略区位优势,加快构建多层次对外通道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培育全方位对外开放新优势,构筑吸引国内、国际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内外联动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正在加速成型。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强调“建设面向世界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提升对外连通水平为导向,强化门户枢纽功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明确支持“成都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 铁路融合建设,有序新建部分都市圈市域(郊)铁路,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


这些重大规划助力加持,

为成都在长江经济带上提升能级作用,

创造了有力条件。


“一市两场”新时代

开启通往世界市场的新大门


2021年6月27日,天府国际机场正式投运,成都成为继上海、北京后,中国大陆第三个拥有两个国际枢纽机场的城市。


天府国际机场总投资超700亿元,是“十三五”时期我国规划建设的最大新建民用运输机场,它跨过龙泉山支撑成都一路东进,与北上广遥相呼应,促成东西双向互济互补,站在新发展阶段的时代坐标上,这一国家级的国际航空枢纽,注定将深远影响成都的未来发展,书写世界城市进化路上的关键一笔。


图据川观新闻 夜幕下的成都天府国际机场


2017年,成都开启“东进”战略,迎来了城市格局的千年之变。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成都在龙泉山以东,开辟了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而天府国际机场的布局为成都东部新区带来了立城优势。


在 “东进”区域,高端制造业、航空航天、电商、物流等临空产业正加速聚集中。

中通、申通、韵达、传化等物流巨头纷纷将西部(西南)总部落户在此


人才技术也在加速汇聚,正在建设中的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不仅与华为、阿里等合作建设联合实验室,还已与多位院士签约


……


机场是通往世界市场的大门,”中国城市中心总工程师、国土产业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如是认为,“在服务贸易业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新格局下,临空经济区作为链接全球市场和供应链的最高效地区,正变成高速增长的区域,充分显示了互联互通的内在价值。”


2020年,

成都双流机场是全球最繁忙的十大机场之一,

起降架次和运营总航班数均位居全球第8。

行业巨头纷纷抢占

“一市两场”的先机。


今年4月28日,顺丰西部航空货运枢纽项目落户成都,把成都打造成继北京、杭州、深圳之后的第四个顺丰集团区域国际航空转运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借成都“一市两场”优势形成未来航空新模式,“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启用后可进行操作模式调整,与双流机场合理分配,最大化利用航空资源,时效提升的同时增加业务量增长。”



全球化已经深刻改变了资源配置方式和全球市场格局。“一市两场”机遇之下,双机场的差异定位和一体化运营,势必会发挥“1+1>2”的最大协同效应,吸引高端资源聚集、培育新动能,通过枢纽的辐射效应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这些,都是成都“一市两场”的巨大潜力所在。


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

大通道厚植开放发展新优势


2020年12月24日,

成达万高铁正式开工,

作为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

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达万高铁

  • 西起四川省成都市天府站,途经资阳市、遂宁市、南充市、达州市和重庆市开州区;


  • 东至重庆市万州区万州北站,


  • 线路全长486.4公里。


时速350公里的成达万高铁建成后,将形成两大高铁通道,极大优化提升成都在全国铁路网中格局,届时成都至上海、北京时间将缩短至7小时以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与长江中游、长三角城市群以及京津冀经济区实现高效便捷联通。


图据成都日报


当前,成都已经建立国际空港、铁路港“双枢纽”,形成“一市两场”航运格局,加快构建亚蓉欧陆海空联运战略大通道,全球网络枢纽节点功能不断增强。


2017年以来新增40余条国际航空战略通道,


2020年被国际航空运输协会评为全球航空连通性最强的第四大城市,中欧班列开行量率先突破6000列7条国际铁路通道和5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连接海外城市59个、是2016年的14.8倍高效畅达的国际通道网络使成都成为西部乃至全国向西向南开放的主要门户。



东向,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沿江铁路,进一步扩大与长三角城市群合作,构建通江达海、首尾互动的东向国际开放大通道,直接链接日本及美洲地区市场。

南向,主动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深化与钦州、防城港等南向节点城市合作,联通北部湾经济区、中南半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深度融入南亚、东南亚国际大市场。

北向,加密北向进出川通道,持续扩大连接俄罗斯等国家的中欧班列服务网络,衔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西向,加强与攀西经济区合作,打通经瑞丽至缅甸皎漂港的大通道,衔接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通与欧洲、中东、非洲开放大通道。


以开放发展厚植新优势,

成都正着力建成以开放为新引擎的

双循环发展先行区


2021年上半年成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122.7亿元,增长12.1%;民营企业进出口709.7亿元,增长43.8%。


持续增强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要素集成、投资消费辐射能力,开放引领着成都提升成都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也推动着成都由国家中心城市向世界城市迈进。



四网融合、同城同网

串起区域协同发展“大动脉”


以成都为圆心画出同心圆,从成都市主城区到邛崃、都江堰、青白江等各区(市)县,再到德阳、遂宁、雅安、乐山、资阳、眉山等多市……成都平原上,铁路公交化运营网越织越密,市域30分钟、成都平原经济区1小时的快铁交通圈加速形成。


2016年10月,成德两市率先在全省提出动车公交化,短短4年后,100余趟动车每天在成都都市圈开行,成都至德眉资动车用时缩短至23分钟。“下午5点过下班,坐动车到成都跟朋友聚个餐,晚上再坐动车回来。感觉成都德阳完全就是一个圈子。”更加便捷的“双城生活”背后,是顶层设计引领着交通网络的扩展与完善。


图据成都交通运输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基本建成“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10000公里以上,其中铁路网规模达到 9000公里以上。力争重庆、成都“双核”之间以及“双核”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中心城市、主要节点城市1小时通达,重庆、成都都市圈内享受1小时公交化通勤客运服务。


近年来,成都充分发挥各类交通资源比较优势,推动市域(郊)铁路与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形成“网络层次清晰、功能定位合理、衔接一体高效”的交通体系。按照零距离换乘、一体化服务、高效率集散,强化与机场、铁路、公路高效衔接,串联沿线重点城镇组团、产业园区、旅游景区,推进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实现重大交通枢纽多线多向衔接服务,提高整体效率和综合效益。


图据成都交通运输


在成都站、成都东站、天府新站、

东部新区站规划建设互联互通节点。


通过成渝客专、西成客专等干线铁路和城际铁路,分别规划形成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通达泛欧泛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四向八廊客货运大通道;

通过规划建设成都至德阳、成都至眉山、成都至资阳市域(郊)铁路,重点连接成都都市圈人口密集、经济活跃、产业发达的沿线城市和郊区新城;

构建以地铁7号线、9号线为环线,5条穿越中心城区放射线为支撑的“环状+井字型”快线骨干网络,有效满足不同区域、不同目的、不同速度的出行需求。


图据成都交通运输


截至2020年底


成都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达到13条,运营里程达到558公里,跃居全国第4位,第四期规划8个项目176公里城市轨道交通全面开工建设,实现了由单线开通向“十字”交接、再向大规模成网的历史性飞跃,标志着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城市绿色交通体系初步形成。



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赋能

加速迈入世界先进城市行列


成都始终以国际视野和历史眼光审视发展的“势”与“场”,坚持在世界城市体系和国家战略全局中谋篇布局,在国家开放全局中的门户地位和枢纽功能持续强化,由此实现了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的位势之变。


2021年7月16日,

成都海关发布的最新外贸数据显示


今年上半年,四川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为4189.5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规模位列全国第8,较去年同期增长16.1%。其中,成都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679.5亿元,规模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6,同比增长14.9%占同期四川进出口总值的87.8%,其中外贸进口、出口均实现同比增长10.4%、18.7%,在全省外贸运行中继续保持主干引领作用。



这组数据背后

呈现出成都外贸进出口的四个特点


在全省外贸运行中保持“领头羊”地位

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持续增长

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速快,突破千亿元大关

外贸结构持续优化,实现“量”“质”并进



“疫情之下,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比,成都航空、铁路运输反而异常繁忙,改变了人流物流向东部地区港口出海的方向,人货向成都空港、陆港集结出境,成都因此摇身变为对外贸易的运输物流中心。”不久前,有媒体观察到“成都正在引领内陆城市崛起”,的确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下,成都国际空港、铁路港“双枢纽”格局已经形成,成都承担起国内循环回旋空间和国际循环门户枢纽作用,稳稳地支撑着国家战略,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全球视野中的成都。



成都国际铁路港依托中欧班列通道优势,建立起以成都为主枢纽,西进欧洲、北上蒙俄、东联日韩、南拓东盟的成都国际班列线路网络和全球陆海货运配送体系,成为成都建设国际门户枢纽、面向泛欧泛亚开放的战略门户。2021年上半年,成都铁路港综合保税区正式封关运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获批、中欧班列(成渝)开行2816列,开行量增长44%。



“助力四川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整车及零配件、农副产品远销欧亚,成都中欧班列的本地货源占比超70%,年均带动进出口贸易120亿美元以上。”成都国际铁路港相关负责人给出的这一数据,也印证着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的评价:这条不沿边、不临海的国际贸易通道,让成都实现由内陆开放腹地到开放前沿的角色转变。



成都积极引入了一批

能够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全球产业链的

龙头及配套企业。


2019年底,TCL科技集团把原布局在总部基地80%的产能转移至成都,新建了两条出口欧洲的产品生产线。2020年,TCL通过中欧班列出口产品4000多个集装箱,平均每周就有两趟TCL专列发往欧洲。“我们在欧洲市场的份额持续提升,公司产能年均提升约40%。”TCL王牌电器(成都)有限公司物流经理许伟说。


随着跨境电商持续高速增长,积极探索推动“跨境电商+”模式、平台创新的成都,已成为全国跨境电商产业一个重要增长极。



对于这一点,将总部设在成都的SEPP中欧跨国采购平台中国区总裁殷斌深有所感:在欧洲的工业采购圈,成都的重要性愈发关键。殷斌透露,截至2020年,SEPP中欧跨国采购平台发布了512亿元人民币的采购需求,促成交易107亿元,并帮助超过100家中国企业打入欧洲市场。“在国际物流逐步恢复的情况下,不少欧洲企业又开始来到中国重构供应链。”他说,成都丰富的平台资源优势,加速了当地企业国际化进程,也让西部加速融入国际产业合作和国际供应链体系构建。



受到越来越多全球关注的成都,

地位凸显、机遇叠加,

这座长江经济带上的核心节点城市,

正释放出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巨大潜力,

以更从容、自信的姿态,

放眼全球,吸引优质发展资源和要素,

积极融入迎来开放发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