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城乡产业融合:基本特征、实现机制及政策建议
2021-09-10 15:13:56

编者按: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很重要的一个表现方面就是城乡产业体系的分割和不协调。随着都市圈的建设和发展,以都市圈中心城市、卫星城市及重点县(市)为中心,都市经济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和带动逐渐增强,连结城市和乡村的城乡结合区域逐渐被纳入都市圈的整体规划和建设。都市圈内较高的城乡一体化水平、强大的城市消费能力、要素集散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城乡产业融合提供了良好条件。本文作者主要从都市圈城乡产业融合的基本特征与内在机制和运行机理展开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对成德眉资同城化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都市圈城乡产业融合的基本特征


一般而言,都市圈农业和都市农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都市圈农业是指在都市圈范围内的农业,更侧重于地理空间,强调农业所处的地理和区位,而都市农业更强调产业形态。由于我国都市圈的空间尺度较大,加之我国实行“市带县”行政区划体制,都市圈内大中城市的周边县(市)仍存在着许多农村区域,因此,都市圈的农业既包括中心城区零星插花型、城市郊区型的都市农业,又包括城市外围辐射地带的县(市)区域农村的乡村农业。都市圈是中心城市集聚扩散能力发挥作用的地理范围,因此,都市圈农业在吸引和集聚城市先进生产要素和资源、发挥城市超大市场规模等方面更有优势,更容易实现与城市产业之间的协同联动和融合发展。


(一)都市农业是都市圈城乡产业融合的主要形态

由于其独特的区位条件,都市圈内一般都有一个或多个超大或特大中心城市,在都市圈内发展农业,利用城市间的耕地、山地、水域、林地等农业生产空间,发展服务城市消费群体的种养殖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都市农业,更好利用临近大城市周边区位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尽管都市圈内也存在专门从事粮食生产的农业,但都市农业是都市圈城乡产业融合的主要形态,更加强调服务城市的功能,更容易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

(二)较高的一体化水平为都市圈城乡产业融合提供了良好基础

都市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中心城市距离的不同会引起农业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都市圈城乡一体化往往走在了全国前列,其较为发达的城乡一体的道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较高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都为城乡产业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强大的城市消费能力为都市圈城乡产业融合提供了市场条件

我国大部分人口集聚在都市圈内,都市圈人口规模大,居民收入水平高,消费能力较强,具有相应的市场规模。加之都市人群对乡村安逸、生态、悠闲的生活环境和状态的向往,凭借便利的公共交通和邻近的区位优势,发展都市农业有着比偏远乡村地区得天独厚的优势。

(四)中心城市的要素集散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都市圈城乡产业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快速向城市集中,中心城市的极化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充分显现,成为区域创新中心。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扩散效应开始显现。出于追求利润的动力,城市资本和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等要素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向农村,尤其是位于大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资本下乡、人才下乡、先进管理理念下乡等为都市圈城乡产业融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都市圈城乡产业融合更容易形成多元参与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市场、社会往往多方参与其中,小农户、农业合作社、中介服务机构、农业龙头企业等通过各种类型的合作模式和合作项目,形成了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这种多元参与的利益共同体,在发达的都市农业形态下更容易实现整体利益的提升和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从而提升整个产业链的价值,使参与其中的多方利益主体风险共担、互利共赢。而这种多元参与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在以种养殖为主要形态的传统农业和偏远地区的农业是很难实现的。


都市圈城乡产业融合的机制分析


(一)融合机理


本文基于产业生态圈的角度,对都市圈城乡产业融合的机理进行分析。生态圈的概念源于生物学,是指各类生物群体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经济学中的产业生态圈是指某种(些)产业在某个(些)地域范围内形成的以某(些)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特征的地域产业多维网络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有直接从事这种产业生产的企业,有为生产服务的商业、研发、金融等服务型企业,还有技术创新、科技咨询等技术类供给主体。


产业生态圈是一个多维的复杂系统。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维度:①要素链:要素供给是任何生产行为的前提。各类要素通过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城乡产业融合的过程也是城乡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过程。各类要素按照产品的生产过程链接在一起,从而形成要素链。②产业链:产业链是都市圈城乡产业融合的核心链条。产业链通过横向延伸、纵向拓展等方式,将传统农业产业链条延长,从而提高产品的整体竞争力和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③价值链:伴随着产业链的生产过程,各类生产要素和市场主体在同一环节或不同环节创造价值。产品生产的过程也是价值创造的过程,与产业链伴随而生的就是价值链。④利益链:各类经营主体参与生产,通过契约、合同、股份合作等建立监督和约束机制,从而形成一个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这个利益共同体通过利益联结机制把他们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共同创造价值,共同分享利益。


产业生态圈视角下,要素链、产业链、价值链和利益链之间同时也有着内在的逻辑层次。产业链在产业生态圈中居于核心地位,要素链是产业链形成的前提,产业链是产品生产的过程,产品生产的过程即是价值创造和价值链形成的过程,产品的价值最终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产品的价值分配通过利益链来完成,通过一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分配机制将产品形成的价值最终分配给参与其中的各类经营主体。用产业生态圈的理论可以较为深入地分析都市圈城乡产业融合的机理。


1.要素链的融合

传统农业产业链较短,产业形态和功能单一,通过土地、劳动力和少量的资金投入就可以进行生产,对技术、人力资源、经营管理等先进要素的需求不是特别迫切。而都市圈的农业形态以都市农业为主,都市农业不仅向城市居民提供新鲜的蔬菜、营养丰富的农副产品,还要提供生态休闲、科普教育、体验娱乐等融合型产品。


一方面,都市农业的发展需要城市和乡村各类先进的生产要素聚集才能得以发展。都市农业可以将城市的资本、人才、技术和农村的土地、劳动力、集体资产集聚并整合,既可以满足城市居民农产品需求,又可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另一方面,都市农业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城乡要素的融合。一般而言,经济效率的高低决定了要素的流动方向,要素总是从边际收益率低的行业和区域流向边际收益率高的行业和区域。都市农业改变了传统农业产业链较短且附加值较低的属性,大大提高了产业的边际收益率,甚至一些发展较好的都市农业的边际收益率超过了城市的某些行业,这样就吸引了大量的城乡优质资源和要素向都市农业聚集。都市农业改变传统农业发展生产要素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状态,形成了城乡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局面。


在要素链的融合中,创新技术这类生产要素对城乡产业融合至关重要。都市圈的农业更能够吸引城市的知识技术、服务和高素质人才。城市产业部门的先进技术运用到都市圈的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不断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生产变革。相比于乡村农业,都市圈的农业产业链更长,产业形态更加丰富,新兴技术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各个环节。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农业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环节都有不同程度的运用。在生产环节,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种植业、养殖业等行业得到推广应用,并且在人工智能选种、轮作休耕监管、农机精准作业、无人机辅助、精准饲喂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在加工环节,互联网与5G技术应用到农产生产加工中,催生出农产品加工环节的网络直播加工体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产品加工环节的应用,主要表现为人工智能农产品分拣、数字化智能化农业生产装备、智慧工厂等方面。在流通环节,农产品追溯源系统通过二维码、电子耳标等贯穿农产品生产、加工、检测等多个环节,使用短信、POS机、网站、手机扫描等方式进行查询。在消费环节,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的融合主要表现在互联网营销等方面。例如。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在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中提供营销推介、地点导航等服务。



2.产业链的融合

都市圈的农业超出了传统种养殖农业的形态,产业形态更加丰富,产业链条不断延长。城乡产业配套链融合呈现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延伸和融合,在都市圈范围内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配套链。都市圈的农业之所以能够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很重要的一点是都市圈的大城市能够为农业的融合和链条的延伸提供完整的产业配套和强大市场支撑。


都市圈农业内部通过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等方式,实现了农业内部产业链的延伸。都市圈农业与二产业融合,依托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品生产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种养殖业与农产品加工业融合发展,农业产业链条延长,经济效益也相应提升。都市圈农业与三产业融合,通过“农业+”的模式,将传统农业产业链向旅游、博览、教育服务等领域延伸,如生态观光农业、农业博览、农业教育,实现一三融合,农业产业链条向三产业延伸。都市圈的农业以涉农企业为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使得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延伸产业链、扩展产业范围、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3.价值链的融合

“价值链”这一概念原本是用来研究企业从前端研发设计、中端生产到后端销售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和价值创造过程。产品价值链这一概念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都市圈的城乡产业融合。首先,从传统种养殖业到向二三产业延伸的产业链条,既是农业及其衍生产品的生产过程,又是价值的创造过程,产业的融合发展最终需要消费者“用脚投票”和市场的检验。其次,都市圈的产业融合需要发挥相对比较优势。与普通农业相比,都市圈的农业在土地资源上不具有优势,都市圈的农业发展方向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不是土地密集型,即是占据价值链的高端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价值链的形成和延伸,有利于形成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整体提升农业产业的附加值,从而使参与农业生产的各类经营主体获得更高的回报。


都市圈农业发展引入了“城市”这一变量,农业及其产品的价值形态就发生了转化,这一转化使得农业产品的价值形态更加多元,更好地融入到了都市圈的整个价值体系中。首先,经济价值更加彰显。都市圈的农业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经济价值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生活必需品层面,而能够更多满足广大市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市民提供丰富多彩的农业产品。其次,社会价值更加丰富多元。除了经济价值外,都市圈的农业还兼具诸多社会价值,而这些社会价值也可以通过经济和市场的方式得到实现。例如农业的文化传承价值。可以通过农业文化博览园、民俗农庄等产品实现。最后,生态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乡村的生态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许多大城市依托自然环境建设城市中的森林公园。都市圈农业在其中发挥着“城市绿肺”的作用。


4.利益链的融合

农业生产过程中,参与的各类经营主体都是“经济人”,他们的经济行为都符合“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小农户、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农业生产龙头企业等都是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这些经营主体通过要素投入、入股参股、订单合同等方式紧密联系,彼此之间相互竞争又相互制约,从而形成紧密型的利益链。城乡产业融合的本质是追求产业链整体价值的最大化,从而实现利益链条上各主体利益的最大化,这既是城乡产业融合的初始动力所在,也是参与其中的经营主体分享共同创造价值的过程。


利益联结机制是利益链构建的关键所在,利益联结机制是各个经济主体在利益方面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制约关系以及包含的调节功能。主要包含利益分配机制、利益保障机制、利益调节机制和利益约束机制。近年来,在城乡产业融合过程中,利益联结机制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按照不同的利益联结方式,利益联结机制有买断式利益联结机制、合同式利益联结机制、合作式利益联结机制、企业化利益联结机制、股份式和股份合作式利益联结机制等不同类型。


(二)融合动力

都市圈城乡产业融合的动力可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内部动力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产业融合通过市场机制自动产生融合的内生动力。外部动力是指通过制度变革、消费拉动等对城乡产业融合产生的外部拉力。


1.内部动力

内部动力主要包含分工与专业化、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和技术进步对产业融合的深化及对融合形态的创新三个方面。


一是分工与专业化。融合与分工不是简单的对立和否定关系,在不同的层次上,融合与分工可以同时发生,且互相强化。在发生融合的企业内,企业的经营范围扩大了,原有的社会分工或市场分工转化为企业内的分工,企业由此获取范围经济、规模经济等收益:产业融合表现的是一个产业间分工转变为产业内分工的过程和结果,城乡产业融合实际上是农业的细分行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中的细分行业外部分工融合所形成的新的产业或行业分工内部化的过程。产业融合的本质是产业间分工的内部化,产业分工是产业融合的基础,产业融合又进一步促进了分工,或融合源于分工,分工与专业化是产业融合的前提条件。


二是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的内推力。产业融合型企业内部的分工与专业化是企业获得范围经济、规模经济等收益的原因,由于资源的整合和新技术应用,融合型企业往往能够从中获取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等收益,使融合型企业具有从产业融合中获取创新利润的预期。例如,农业生产企业在农业种养殖业的基础上开发出旅游观光农业,不但可以获得种养殖农业这样的传统收益,还可以获得游客到现场体验、旅游、消费等大于传统农业收益的范围经济、规模经济等,从而使得生产经营主体有推动产业融合的动力。


三是技术进步对产业融合的深化和对融合形态的创新。随着5G等通信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城乡产业融合开拓了广阔空间。新兴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参与城乡产业融合之中,推动了农业的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提升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技术进步发生在某个行业内,单个行业由于采用新技术。提高土地、资本、人力资源等要素生产率。第二层次,多个行业基于单项共同的技术实现融合。例如,随着5G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高清直播农业、VR/AR体验农业等新兴业态。某些郊区农业还把互联网游戏“开心农场”等虚拟形式现实化,通过远程互动加持体验农业。基于5G技术的发展,农业种养殖业与直播行业、体验农业等服务业实现了融合。第三层次,多个行业基于多项共同的技术实现融合。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技术进步推动城乡产业协同融合呈现出多领域多环节融合的新趋势,农业技术创新链融合不仅跨越互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形成多领域融合的新趋势,而且还跨越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多个环节,实现全产业链的融合提升。农业智能调控系统、农业物联网、农业互联网金融、农业综合服务体系等新技术和新业态层出不穷。


2.外部动力

外部动力主要包含市场需求牵引力和政策驱动力两个方面。


一是需求升级及多样化引致了都市圈城乡产业融合。现代都市在带给城市居民方便、富裕、繁荣的同时,人口密度高、交通压力大、废气排放多、噪声污染重、污水垃圾多等大城市病也对居民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影响。都市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日益强烈,对安全新鲜的饮食、回归自然的休闲旅游、绿色生态的自然环境、独特醇厚的乡村风情更加向往。都市农业主要服务于大都市的居民,城市居民的需求升级以及对农业需求的多样化刺激了农业的产业协同融合。为了更好满足大都市居民消费需要。市场主体推动城乡产业融合、链条延伸、消费模式创新、供给方式创新的动力不断增强,因而引致农商文旅体多种业态耦合。产业形态也由原来单纯的农产品消费、观光旅游拓展到民俗文化、农事节庆、科技创意等,自然景观旅游、农耕文化体验和休闲、乡村文化景观开发、现代农业观光、绿化产业、农业科技展示等农商文旅体融合业态蓬勃发展。


二是政府的政策驱动引导都市圈城乡产业的融合。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深化,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主要向都市圈和城市群集中,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也顺势而为推出了许多发展都市农业的政策措施,加快了都市圈城乡产业融合。作为城乡产业协同融合的外生变量,放松管制和制度创新能够推动城乡产业协同融合发展。例如,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为农业用地规模流转和经营创造了条件,城市先进企业得以进入农村,按照市场化逻辑开展生产经营,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提升农业附加值。例如,对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的管制放松,可以推动拥有雄厚实力的城市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更好整合城乡优质资源,推动产业融合。


(三)融合类型


都市圈内产业融合和单一产业内部要素协作不同,其产业分工和重组更注重科技创新扩散和溢出效应。在水平维度上,三次产业协作有效改善了单一产业的内部创新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一三互动、一二互动和三次产业互动提高了单位产品边际价值量。在垂直维度上,通过深挖资源禀赋,能够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放大价值增量。在技术维度上。大数据、物联网、5G等现代信息技术催化三次产业技术加快融合、产品跨界融合,使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加速产生。在空间维度上,集农商文旅体为一体的新兴农业综合体等在优势资源互补的作用下快速发展。




链条延伸型

链条延伸型又可以分为一三互动、一二互动及一二三产业联动等类型。城乡产业配套链融合呈现为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延伸和融合,在都市圈范围内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配套链。都市农业产业链条延伸。与城市二三产业协同融合,形成多种类型的细分行业。


一三互动主要有农产品生产与电子商务之间的线上线下合作等。天猫、拼多多、京东等平台,拥有大量数据资源,通过精准匹配供需信息,帮助单个农户或农业合作社快速高效销售产品。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字节跳动”“战疫助农”活动上线半个月,就促成企业线下采购农产品超过451万斤。成交额超1000万元。一二互动有工业化产品向农村输出、农产品向城市输出等。从一二三产业互动来看,围绕现代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产业链条逐步对接和延伸,逐步形成自成一体的产业体系,形成从种到收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可追溯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服务模式。例如山东明博公司联合社,依托小麦、玉米等传统优势资源,以“联合社+合作社+农户”模式。向前延伸到原料种植业,建成现代优质粮食生产基地,提供农机服务、农资购买、粮食回收烘干等一系列的土地托管配套“一条龙”服务;向后延伸到销售领域,注册“明博”“印象纯化”等粮食品牌,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



功能拓展型

产业链的垂直拓展更注重围绕产业的多功能性开发的融合行为。尤其依托本地绿色生态资源•挖掘农业的非生产功能。垂直拓展也称垂直一体化模式,是以要素契约为主的制度设计,是产业融合中的强联结模式。5垂直的功能拓展更加强调农业与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融合,形成多重产业交叉互动的新产业。按拓展的具体功能,又可以分为生态功能拓展型、文化功能拓展型、旅游功能拓展型等。


从生态功能拓展型来看,其更重视生态资源的价值转化和变现。例如成都的江家菜地。通过挖掘农业的生态功能,将农业采摘和生态旅游相结合,拓展农业的生态功能。从文化功能拓展型来看,其更重视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和利用。例如天津市依托示范小城镇,充分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农耕文化等资源,培育休闲农业文化品牌,利用山、水、海等资源,打造山货节、河蟹节、海鲜节。从旅游功能拓展来看,农家乐、地产地销、体验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大量出现,例如四川郸都区农科村发展休闲旅游及采摘业,河北宁晋县褚家庄村发展民俗民宿产业。



技术渗透型

农业生产环节长期与加工环节、流通环节、销售环节脱节,导致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信息不对称,难以有效衔接。伴随科技创新、信息化、智慧物流的日益发展,为信息精准对接,产业重组与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创造了条件。尤其都市圈内要素自由流动更便利,中心城市的繁荣发展对创新要素和创新主体的吸引集聚效应增强,城市创新策源能力增强,并逐渐将金融、技术等要素渗透农村区域,促使都市圈内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能力增强。


从生产环节来看,技术渗透主要体现在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等领域的应用。例如武汉某农业科技公司通过大数据手段,对麦子、水稻等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以现代科学技术来助力农业信息监测统计工作’提升农作物收成。从流通环节来看,技术渗透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冷链物流等技术在流通环节对传统运输方式的改变等方面。从销售环节来看,主要体现在农产品的新消费模式的涌现,例如“农产品+餐饮"“农产品+微商”“农产品+直播”“农产品+认养”农产品直销模式。



集聚复合型
集聚复合型是指都市圈内以某个具体的集聚空间,如农商文旅综合体、农商文旅特色小镇,在这个空间内,产业链条延伸、产业功能拓展、新技术的应用等同时发生,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伴随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实施,城市资本、技术、人才等先进要素逐步向农村流动并带动城镇产业向农村延伸渗透。依托都市圈资源、技术、资金等优势,以龙头企业或产业链核心企业为重点。打造出融合生产加工、科技研发、物流储藏、商务会展、信息咨询、金融服务、生态旅游、养生休闲等于一体化的复合型农业综合体。图片例如湖北襄阳蓝贝酒业集团,其最开始为玫瑰种植基地,通过对玫瑰产品系列深加工,开发出保健、饮料、化妆等系列周边相关产品。对外打造出优雅、时尚、浪漫。集休闲、风情、文化为一体的高品位玫瑰文化广场品牌,打造出种植园、产业园、文化园三大特色精品园区。
都市圈城乡产业融合的政策建议


(一)结合都市圈空间布局,统筹规划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的重要内容,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尤为重要。在都市圈范围内,结合综合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将城乡产业融合的空间、产业体系、支持政策、特色产业发展等纳入到都市圈中统筹考虑,同步推进。更好实现城乡之间产业的协调联动和融合发展。


(二)创新体制机制,畅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渠道

要素自由双向流动是都市圈城乡产业发展和融合前提条件,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更好实现要素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才能助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要制定鼓励城市先进生产要素向乡村聚集的政策措施,打破生产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畅通市场主体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鼓励有实力的农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工商资本等多元投资主体开展规模化、集约化农业生产,推动城市先进技术、人才向农村转移,创造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农业生产主体与直播电商合作,畅通现代农产品销售渠道和提升品牌知名度。


(三)加快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发展新型城乡产业网络组织

要把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摆在都市圈城乡产业融合的重要位置。充分发挥企业投入主体作用,通过奖励、补助等方式鼓励城市市场主体到农村进行创新研发及生产试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5G等新技术,构建产供销一体的农业组织网络。发展有特色的产业融合发展集群,引导培育区域创新网络和生产协作网络,带动农业发展。


(四)鼓励经营模式创新,构建紧密型城乡产业融合的利益联结机制

鼓励农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激发不同经营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发展活力,共享生产、加工、流通及其他增值服务带来的收益。通过订单协作型、股份合作型、产销联动型等方式强化城乡产业链式利益联结,形成互利共赢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五)做优产业融合发展平台,推进城乡产业融合有序开展

融合发展是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要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因地制宜择优选择优势主导产业,实现“一城一特、一村一品”。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构建城乡产业项目落户、企业合作等双向选择与交流的平台,引导和促进城市先进技术、资本等资源及劳动密集型项目及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搭建促进城乡产业融合的信息共享平台、技术创新平台、资源整合平台等,吸引更多的优质生产经营主体进入现代化农业生产。从而带动都市圈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作者简介: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罗平(来源: 农村经济/2021年/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