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杨羽: 做强极核“主干”功能 构建共兴发展格局
2021-10-26 09:35:49

做强极核“主干”功能

成都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着力推进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西部(成都)科学城加快建设,铁路港经开区启动运行,大力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高水平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主干”城市功能持续提升。



建设成都都市圈

成都携手德阳、眉山、资阳等市,大力推进同城化发展,强化规划引领、政策协同,成都都市圈建设实现强势开局。2021年上半年,都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近1.2万亿元,占全省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



谋求深化合作

进一步在川渝合作框架机制下谋划推动双核联动深化合作,引领成渝地区统筹协同发展,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贡献成都力量。


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发布。

如何全面认识理解《规划纲要》?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

成都已取得了哪些成效?

带着这些问题,

记者专访了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杨羽。


记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此次发布,对成都未来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请谈谈您的认识和体会。

杨羽: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新时代成渝地区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增强人口和经济承载力;有利于进一步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集聚,推动沿海地区产业向成渝地区转移,持续激发拓展内需潜力,形成高质量发展新的重要支撑和强劲动力;有利于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助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有利于吸收生态功能区人口向城市群集中,保护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


成都作为成渝地区双核之一和全省发展“主干”,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肩负着全面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探索新时代城市发展路径的重大使命。以《规划纲要》为行动指南,主动融入“双循环”、唱好双城记,充分发挥中心城市集聚辐射优势和引领带动作用,增强主动协作意识和精准协同能力,努力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担当重任,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拓展发展空间,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引领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支撑成渝地区加快建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着眼支撑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融入带动“一带一路”建设、示范引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围绕“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的战略定位,成都将以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厚植高品质宜居优势,提升国际国内高端要素运筹能力,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创新体系、城市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成都极核带动作用,把握遵循“双核引领、区域联动,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享包容、改善民生,统筹协同、合作共建”的基本原则,以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干支联动发展、成渝相向发展为重要抓手,加强跨区域分工合作,促进全方位协同联动,率先探索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改革制度创新和路径模式,努力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不断提升成渝地区整体发展效能和竞争力,为推动成渝地区共建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贡献极核力量。


记者: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极核城市之一,成都在过去的一年多围绕做强极核功能,主要有哪些重大举措?

杨羽: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以来,成都始终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党中央赋予成都的重大政治任务和城市发展建设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聚力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着力推进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西部(成都)科学城加快建设,铁路港经开区启动运行,大力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高水平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主干”城市功能持续提升。


持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成都坚定跨越龙泉山向东发展,形成 “一山连两翼”城市空间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全市首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千亿级产业集群增至8个;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旅游业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达到2114亿元,入选“全球最佳旅游目的地”。2020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1.77万亿元,在全国城市排名第7位,践行新发展理念,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呈现新气象。


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成都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成天府绿道4780公里,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实现增绿增景14万亩,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构建,大熊猫栖息地修复2.5万亩。深入推动川西林盘保护修复,扎实推进岷江、沱江水环境治理和生态廊道建设,实现流域及周边区域营造林5.93万亩。“轨道+公交+慢行”城市绿色交通体系加快形成,轨道交通营运里程达558公里,跃居全国第4位,新建500公里无障碍骑行步道;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位居全国110个监测城市第一位;连续12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提升高端要素运筹能力,建成投运天府国际机场,双流国际机场年旅客最高吞吐量突破5500万次,国际(地区)航线达到131条,位居全国第4位。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国际班列网络布局和境内外服务节点持续完善,联接境外66个城市、境内20个城市,中欧班列集拼集运、国际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等做法在全国推广。2020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7154.2亿元,位居副省级城市第4位;今年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5861.3亿元,同比增长12.8%。


记者:《规划纲要》专门提到成都都市圈。目前,成都都市圈建设情况如何?

杨羽:聚焦做大“主干”、做强极核,携手德阳、眉山、资阳等市,大力推进同城化发展,强化规划引领、政策协同,成都都市圈建设实现强势开局。2021年上半年,都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近1.2万亿元,占全省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


建立健全顶层设计规划体系方面,建立起“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城化领导小组统筹、同城化办公室协调、省直部门指导、成德眉资四市主体推进”工作机制;首创形成以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定性、国土空间规划定量、系列专项规划定点的“1+1+N”都市圈规划体系;聚焦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改革,启动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创建工作。


加快构建轨道上的都市圈方面,市域铁路成资S3线加快建设并完成投资15.14亿元,成德S11线、成眉S5线完成项目公司组建;都市圈日开行动车104对、日均客流量2.4万人次;打通三岔湖环湖路等6个“断头路”项目;毗河供水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新津500KV变电站220KV配套送出工程启动建设。


加快打造跨区域产业生态圈方面,联合成立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医药健康等15个产业联盟,编制出台“三区三带”建设方案,成德临港经济、成眉高新技术、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落地项目464个,共同举办首届成都都市圈产业生态建设企业供需对接会,制定出台《成德眉资毗邻地区融合发展总体实施方案》,彭什川芎产业园等8个交界地带精品示范点建设稳步推进。


持续提升市场主体和市民获得感方面,成都联合德阳、眉山、资阳共同发布都市圈营商环境宣言,10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同城无差别受理;天府市民云资阳、眉山平台服务人次超过550万;在全国率先实现职工医保参保关系异地转移“一站式”通办,同时,住房公积金同城化贷款异地使用政策实现全国首创,并成为全国第三个同城享受异地养老床位补贴政策的区域。


记者:《规划纲要》公布后,成都下一步将开展哪些工作?

杨羽:《规划纲要》公布后,成都将全面对表、坚定贯彻党中央和省委部署,以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做强极核“主干”功能,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推进“三区一城”高能级平台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等标志性重大任务持续见势成效;进一步深化落实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发挥好“主干”引领和中心城市协同带动作用,促进干支联动、五区协同发展;进一步在川渝合作框架机制下谋划推动双核联动深化合作,引领成渝地区统筹协同发展,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贡献成都力量,努力在融入“双循环”、唱好“双城记”中成长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