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经验对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启示研究
2022-02-08 09:52:32

编者按:本文摘自《丽水学院学报》2021年11月。浙江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近几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趋于平缓,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浙江省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作为应对当前困境的有效破解路径,尽管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果,但仍面临着出口形势严峻、出口贸易波动幅度大以及发展趋势不明朗等问题。对此,本文尝试从浙江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产学研用协同的现状入手,结合国外相关经验,提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产学研用协同的对策建议。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高等优势,是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作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的浙江省,在过去40多年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形成的经济发展优势和特色逐渐流于平庸,经济发展速度趋于平缓,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成为浙江省应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困境的有效破解路径。战略性地放大信息技术产业、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发展优势,加快发展前景好、产值高的新兴产业给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1

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背景及条件


1.发展背景


浙江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浙江省在过去数十年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优势和特色逐渐丧失,经济的高速发展趋于平缓,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对此,浙江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在《浙江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19年工作要点》通知中明确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动浙江省的经济结构改革日益重要,战略性地放大信息技术产业、数据化经济、航空智能、数字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发展优势,加快发展前景好、产值高的新兴产业给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发展条件


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未来10年浙江省制造业发展的11个产业重点。为抢抓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抓紧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优势领域,浙江以面向国际和未来的前瞻性研究为先导,充分发挥省与地方合力推进机制,致力于通过5~10年的引导和扶持,将浙江打造成为制造业未来赢得核心竞争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高地。要素保障方面,浙江省国土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若干意见》,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用地审批原则,保障发展用地;浙江省科技厅加快推进之江实验室建设,聚焦未来智能技术的创新;浙江省财政厅于2019年启动数字经济和生命健康2个重大科技专项,为提升数字和医疗产业竞争力提供物质保障;浙江省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工作的指导意见》,切实降低投融资成本。发展基础方面,浙江省民营经济力量较强,有着特色鲜明的“浙江模式”。同时,浙江省许多地方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发展高度集聚,形成了块状经济,充分发挥了产业集群发展的带动效应。民营经济力量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有效地带动了这一产业领域的快速发展,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


(二)发展现状


随着《浙江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动计划(2017—2020)》政策的落实,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各地落后产能逐步淘汰,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部分产业领域呈现引领趋势,通过鼓励科研机构创业、推动民营企业转型、引进跨国公司等途径培育了一大批骨干企业,在新材料、海洋资源利用、微生物制造等领域形成竞争优势。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所产生的利税、利润明显提高,发展质量得到改善。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出口、投资表现也呈现出较稳定的增长态势。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贸易虽有所回暖,但仍处于增长的低迷期,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出口形势,出口贸易波动幅度较大,未来发展趋势仍不明朗。浙江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健康产品、节能环保、文化、高端装备、时尚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8%、14.3%、8.7%、7.9%、7.9%和4.9%;高技术、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6%、9.7%、10.8%和10.2%;人工智能产业增长16.6%。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1.0%、14.8%、11.5%和5.2%。出口贸易成交量有明显的回暖趋势,但受企业规模、技术创新以及国际形势等各因素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形势自发展以来处于长期的低迷状态,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政府补助与税收政策也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政府补助最直观地反映出政府对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且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长远性和持久性。报告显示,各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享受的政府补助资金都相差不大,多数居于几百万、几千万元的水平,但与各大企业的净利润相比却是十分微小的数据。由此可见,政府补助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并不是非常明显,不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税收政策直接影响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成熟与否,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企业实施的税收优惠直接影响到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且呈现正相关。在同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优惠大的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也越大,税收政策制定的实效性也间接影响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长远发展趋势。

2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



(一)发展基础


浙江省产业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发展基础主要表现在:首先,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高。连续多年占据国内省级地区生产总值排名的前五位,经济发展速度和空间较大,且大量存在的私营企业极大推动了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市场竞争的活力。第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备。近年来,浙江省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全省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已经实现了网络化、现代化,综合服务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第三,政策支持力度大。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新政策,主要表现在进一步优化企业出资环境,实施“非禁即入”的准入政策,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第四,浙商文化气息浓厚。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范围内“新浙商”风起云涌、逐鹿商海,其人数之多,占全省总人数比率之高,恐怕是全国之最,世界少有。


(二)发展现状


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的发展现状主要体现为:第一,从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看,浙江省的企业效益虽较好,但产业总量规模明显偏小。第二,从科技活动投入产出情况看,浙江的科技活动人员投入和研发支出水平均处于全国先进水平,科技活动的专利产出水平也较高,但技术成果成交水平较低,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第三,从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看,浙江的劳动生产率和投资效率相对较低,但单位能耗产出水平较高。第四,从高校科技创新情况看,浙江高校数量适中、规模较小,研发人员比重较高,浙江高校的经费投入水平和R&D研发人员素质较高,但研究人员占R&D研发人员比重较低。

3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践



第三次科技革命后,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更加重视科技创新,通过发展新兴科技来发展本国的新兴产业,借此进一步促进本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一)美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实践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主要着力于新能源、生物科技以及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动了一场覆盖经济、社会、环境的全方位革命。其主要特点如下:第一,高度重视基础研究。第二,积极出台各类支持政策,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和发展中来。第三,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第四,加强了对重点领域的发展支持。第五,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高度强调产业政策制定的公开、透明以及社会的协调和参与。


(二)欧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实践


在经济危机之后,欧盟各国自我反省,更加重视产业结构的升级,不断改进经济发展结构,倡导发展“绿色经济”“环保经济”“低碳经济”。欧盟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促进产业调整及刺激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撑,并以此为契机实现经济发展向高效能、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欧盟通过制定排放指标、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完善碳排放机制、设定节能环保标准等措施,积极支持低碳产业的发展。另外,为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欧盟坚持实行市场机制调节与法律制度规范相结合的调控方针,不断推动节能环保产业政策的更新。


(三)日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实践


日本一直是传统的技术大国,并且不断凭借长期以来的高效率的研发制度、技术积累以及充足的研发资金支持等方面的发展优势,加快本国的基础技术研究、新产品研发、应用技术研究等,不断增强本国的国际竞争力。进入21世纪后,日本对新能源、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给予了较大的资金支持并重点发展了太阳能、核能等高效低碳的新型能源,提出建设环保节能型国家的发展目标,要求提高太阳能发电、绿色家电等低碳环保技术相关产业的市场份额。

4

国外经验对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启示



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既要立足于我国国情,也要借鉴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和其他国家比较成功的产业政策实践保险。


(一)如何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1.产学研用协同体系创新


区域内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需其他类型企业的支持,在浙江省的区域范围内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注意:第一,充分利用好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各区域企业积极发挥各自的优势,利用好区域之间的联动,最大程度地发挥好整体协作的作用,最终将浙江省区域范围内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第二,借鉴美国的发展经验,产业联动以融合共赢为目标,区域产业联动要充分调动参与到其中的不同区域利益主体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第三,区域之间的协同要充分开展体制机制创新,以体制机制的创新为重要支撑,最大限度地解决联动中存在的限制性和阻碍性因素,最终实现区域产学研用协同的有效进行。


2.创造基础内需实现国内大循环


总结国外发展经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供给侧培育模式和需求侧培育模式。供给侧培育模式主要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体企业进行支持、鼓励,积极运用金融支持手段来达到产业扶植的目的,例如日本对新能源、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给予了较大的资金支持;需求侧培育模式主要是对市场上的需求方进行激励和政策倾斜,从而达到推动产业发展的目的,例如欧盟各国倡导发展“绿色经济”“环保经济”“低碳经济”,激发市场需求。对于浙江而言,需求侧培育模式比传统的供给侧培育模式更具政策现实性,创造基础内需以实现国内经济的大循环,最大化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在制定需求方面的政策时,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首先,应当充分发挥政府优先采购的政策支持作用。其次,政府应积极推动市场标准的制定,并通过规范市场标准来满足新形势下竞争的需要。第三,必须积极探索消费行为的引导机制。第四,要积极培育创新市场。


3.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


市场经济条件之下,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互补。一般来说,市场机制是调节资源分配的最有力手段,理顺两者关系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坚持权变原则,要选择能够代表技术进步与发展方向的产业类型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动本区域范围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二是坚持可操作性的原则。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应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制定,立足于现有产业发展的实际问题。三是坚持动态性原则。政策的制定应着眼于执行的实际效果,应该按照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


(二)如何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产学研用协同


浙江省已经完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省范围内发展的重要布局。根据发展基础和不同地区的特点,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并构建了更加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在新形势下,如何通过更深层次的多方联动来实现资源共享、产业共联、功能提升是浙江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区域竞争优势的关键。振兴实体经济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浙江尤须重视区域优势产业的培育。现有产业政策应逐步从市场机制作用充分的传统竞争性领域退出,而更多地向新兴产业领域和创新型企业倾斜。


1.加强科学技术创新,推动新兴产业高效成长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内在动力发展的必然要求。美国和日本都高度重视基础研究以及技术创新,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浙江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19年工作要点》明确强调要积极推进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以及智能创造和数字经济的核心技术的发展,积极推进区域技术扩散和产业间结构升级,积极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技术创新。与此同时,还必须增加科技创新资源的投入,有针对性地投入各类科技创新资源。为了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要将关键领域重大科技攻关视为工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这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升级、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应当积极创新产学研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在该地区的企业应积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横向合作与交流,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产学研转化机制,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实现以技术为引领核心的高效率稳步发展。


2.提供基础的物质保障,积极应对产业发展资金短缺


资金支持是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保障,在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方面,在思考如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所需物质条件时,应借鉴国外经验从多方面进行支持。首先,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的中小企业融资能力有限,因此地方政府可以积极开发适合于战略性新兴企业的特点的信贷产品,积极推进信贷产品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新,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不同类型的贷款,欧盟国家对发展低碳经济这一产业的做法就值得我们学习。此外,还应当积极探索适合项目发展的各种经济政策支持。例如,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职能,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的低息贷款,积极应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金短缺问题,从物质上支持区域范围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性发展。


3.以培育大规模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为中心,形成以点带面发展新态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发展还不够成熟,其需求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和孵化阶段,需求较小,而创新需求量相对加大。因此,有规划地培育大规模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形成以点带线、以线成面的发展新模式不失为一条可行路径。然而目前,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仍然不足,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必须紧紧抓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市场认同度较低的特点,积极探索,建立适合于促进该地区产业发展的宣传机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的重点领域和产品进行全面包装,提高市场认可度。其次,在手段方面,除了传统的政府采购、试点示范、建立技术准入门槛、鼓励外部市场发展等措施外,充分借鉴当前主要发达国家将智能电网、新能源发电、新一代交通体系、物联网等新兴产业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功做法,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模式,共同完成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最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规律和特征表明,这些行业是高成本、高投入的行业。在其形成、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政府投资,还需要遵循市场规律来加强商业模式创新。


4.优化区域性人才引进政策,加强高水平技术研发人力的储备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和科研人员,这主要是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含量高、产品更新换代快,这就要求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拥有大批具备较高科技知识水平同时又熟悉经济管理领域知识、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领军的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是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推动区域范围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我们要及时优化区域性人才引进政策。首先,要高薪高福利引进国际管理人才和创新技术研发人才。其次,加大力度积极培育本地区科研人才。为实现以上所述目标,应当着重出台人才培养支撑政策。一是积极完善人才的居住和户籍政策。二是积极配套各类生活设施,综合考虑与区域规划相结合的产业支撑,并适度调整用地指标,建立相关的配套服务中心,以方便员工的生活和商业活动。三是配套人才公寓政策保障,建设面向相关企业职工需求的人才配套公寓,建设面向企业职工的培训基地、研究设备用房等。四是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支持,积极搭建各类人才培训基地,积极鼓励高校及科研院所落户工业区,加强高水平技术研发人力的储备。


本文作者:潘宇峰 陈子红(丽水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