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5月,《四川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公布;2021年1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了优化都市圈发展布局、共建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等八大任务。对表对标成都都市圈“七普”数据情况和发展规划要求,并结合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现状,就当前推动同城化工作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一、适应常住人口向极核集聚趋势,不断优化都市圈空间布局 从成都都市圈常住人口数量来看,2020年,成德眉资四市总常住人口29657768人,占全省比重达35.44%,较2010年提升5.25个百分点。与2010年相比,都市圈常住人口增长22.15%,年平均增速2.02%,远超全省、全国平均增速,呈现人口高速增长态势。相比较,重庆主城都市区常住人口21122370人,较2010年增长19.7%,年平均增速1.81%,常住人口总量和增速均低于成都都市圈。从成都都市圈居住人口和就业人口的密度分布来看,大致呈现处“一心多廊多点”布局特征,即高密度居住地主要以二环路以内为中心,沿交通廊道向外组团式放射状分布,德眉资三市较高密度地区呈点状分布;高密度就业地则以一环路以内为中心,沿天府大道向南轴向延伸的特征,德眉资三市较高密度就业地主要沿交通廊道、区级中心、外围城市中心呈点状布局。 对标《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要求,着力“三大提升”:一是加快推动天府大道科创走廊等高密度就业地区规划建设,协同布局生态绿网、园区平台、生活片区融合的城市组团,着力提升区域空间治理能力。二是主动承接成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共享成都发展环境、发展资源和发展平台,着力提升资源统筹配置能力。三是支持小城镇对接大中小城市需求,加强与周边城市的规划统筹、功能配套,着力提升城镇融合发展能力。 二、补齐人口教育程度较低短板,提升教育同城化水平 2020年,都市圈常住人口中,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20882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14940人,初中文化程度30108人,小学文化程度25334人,都市圈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比达20.88%,高于全国、全省和重庆主城都市区。从15岁以上市上成都都市圈受教育人口上看,成都市为10.85年,德阳市为8.98年,眉山市为8.77年,资阳市为8.27年,德阳、眉山、资阳三市低于全国(9.91年)和全省(9.24年)的平均水平。 对标《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要求,实现“三个适应”:一是构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联盟,优化成德眉资 4 市中小学布局,鼓励成都优质中小学校与德眉资合作办学,促进优质网课资源全域共享,实现都市圈K12教育与教育均等化发展要求相适应。二是推动大学大院大所全面合作, 协同打造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三是深入推进劳动教育、职业教育等同城联盟发展,推进成都国际职教城、德阳产教融合试验区建设,实现特需人才培养与支柱性产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三、适应老年化趋势,构建全龄友好型都市圈 从成都都市圈人口老龄化程度上看,2020年,成德眉资四市65岁以上人口数为4664714人,占比15.73%,按国际通用标准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为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都市圈常住人口年龄结构为“老年型”时期。 对标《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要求,补齐“三个短板”:一是优化都市圈养老产业布局,合作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康复中心、医养联合体,补齐现有硬件条件不能满足养老市场需要的短板。二是支持养老机构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发展,培养养老服务专业化人才,补齐现有服务水平不能满足特定群体需要的短板。三是联合开展养老机构等级评定与划分,实现长期护理保险失能人员等级异地评估,推动养老服务标准统一、等级互认,补齐现有政策体系不能满足惠民便民需要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