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0”到“1”,成德眉资医疗同城化这样做减法
2020-12-10 16:56:09

用导航软件搜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绵竹市人民医院的距离是90余公里。

在交通飞速发展的今天,90公里并不是一个非常遥远的距离。但无论是对于身体有恙的病人,还是每天忙得不可开交的华西医生来说,要跨越这90公里,都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医疗水平的差距,横亘在两地之间。

但随着成德眉资同城化的加快推进,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曾经让人无可奈何的“空间距离”,正在不断消解——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绵竹市人民医院,也在“越走越近”,建立起华西—绵竹医联体,绵竹市人民医院揭牌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绵竹医院,形式丰富的“远程”服务,让90公里外的绵竹病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华西医疗资源。

而这只是成德眉资医疗同城化的一个缩影。


技术升级

助力远程医疗向“实操”模式过渡


9月14日,因免疫性疾病住院的患者姚先生,在绵竹市人民医院接受了一次特殊的会诊,参与会诊的专家,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秦伟教授。


微信图片_20201210165345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内科秦伟教授正在给绵竹市人民医院肾内科患者进行远程会诊

但不同于一般的问诊,秦教授并没有真实的出现在姚先生的病床前,而是通过一台电脑和一个视频仪,坐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完成了这次问诊。这得益于绵竹市人民医院今年引入的远程移动床旁查房系统。

 “没想到不出绵竹就能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专家面对面交流,省去了转院的奔波,对病人来说,帮助太大了。”姚先生激动地说。

在绵竹市人民医院,华西医生不光能通过电脑亲自询问病情,还能利用5G双千兆+远程CT扫描助手,通过电脑屏幕以及实时通话,准确掌握患者信息,实时远程操控位于华西绵竹医院放射科内的CT扫描设备对患者进行检查。


微信图片_20201210165420

▲绵竹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医生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唐小燕教授进行疑难病例远程会诊

“这是在以往远程会诊基础上的一次升级。”华西绵竹医院院长蒋欣介绍说,以往的远程会诊模式下,通常由华西绵竹医院给患者进行CT扫描后,将数据传输给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行判断。但CT的扫描设置根据病人的情况均有不同的变化,会影响诊断的精准度。“技术手段的升级,让我们实现了远程医疗由传统的’会诊’模向‘实操’模式过渡。”

 “通过远程方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专家可以随时和我们连线,查房、讲座、病例讨论,专家们少去了来回奔波的时间,更重要的是针对疑难杂症的患者,可以第一时间进行指导救治。”绵竹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冯晓东说,通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不断的远程指导,科室综合水平明显提升,在2019年成功创建为德阳市医学重点专科,并于2020年7月成功立项四川省甲级医学重点专科。


定下目标

逐步实现成德眉资居民就医“一码通”


微信图片_20201210165459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专家正在对绵竹市人民医院患者进行5G远程实时操控


受益于医疗同城化的,不只有绵竹市人民医院。目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眉山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附二院与眉山市妇保院、四川省人民医院与眉山彭山区人民医院均已建立医联体,德阳20 余家医疗机构与华西、省医院等开展双向转诊、远程会诊、医联体构建等合作,资阳也已构建起对接省级龙头医院的四级远程医疗体系。 医疗同城化推进以来,行动的也不止是医疗机构,医疗主管部门的动作也不小。比如,成都市卫健委与德眉资3市签订医政医管发展合作框架协议,通过远程诊疗等方式建立皮肤、呼吸、心血管内科、精神及神经等专科联盟;组织成都市临床检验质控中心、成都市影像质控中心专家组成员赴眉山参加区域医疗合作工作座谈会,会商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协议,并初步确定了成绵德眉资医学检查资料和临床检验结果互认机构。


优质医疗资源更为集中的成都,在医疗资源同城化的过程中,更多时候扮演着“输送者”的角色。“我们已经向德眉资三市开放卫生健康培训讲座。”成都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前成都已经邀请德眉资学科带头人、骨干、相关工作人员参加成都市举办的一系列培训班,比如成都多产儿科急救演练、成都市2020年助产服务机构提升能力网络视频培训会等。

这些行动和部署,已经让成德眉资四地不少居民受益。而在这个区域内,一项更令市民期待的工作也正在部署推进中:“一码(卡)通”建设。

据介绍,目前 成都、德阳、眉山均建立了电子居民健康码管理系统,资阳市“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已启动立项招标程序。“一码(卡)通”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为成德眉资四地居民提供更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小目标”已经定下——

力争2021年实现成德眉资医联体、专科联盟内部信息互通、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和逐步实现成德眉资居民就医“一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