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立之间开新局: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到底要示范什么?
2020-12-14 12:39:50

微信图片_20201214123703

8月26日,以“跨域一体、绿色共生”为主题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大会在上海举办,会上不仅成立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联盟,还举行了一体化示范区重大合作项目签约仪式,示范区江南水乡客厅设计方案也公开向全球招募设计方案。一体化示范区正在从“一张蓝图”加快向“施工图”和“项目表”转化。一周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调研期间主持召开了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作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手棋”,面对当前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面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求,到底承担着哪些先行先试的使命,又将探索哪些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和经验呢?


破圈: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

古往今来,行政区划作为一种空间治理的手段,始终是影响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因素。早在西周时期,随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政策的实施,共形成了71个诸侯国,但这些诸侯国多为据点式分布,各国之间存在大量无主土地和田野,并没有明确的边界。秦统一六国后,废分封,行郡县,初分天下36郡,后增加桂林、南海、象郡等至46郡。随后,历经汉朝的州、郡、县三级制,隋朝的州、县两级制,唐宋的道、州、县三级制,行政区划大多采用“山川形便”的原则,即区划边界与山川走势基本一致。但这种区域划分方式难免会形成“形胜之区,四塞之国”,出现地方割据势力凭险对抗朝廷的局面。为此,元朝在行省制度上改“山川形便”为“犬牙相入”,使相邻政区彼此交错从而相互牵制,以达到“以北制南”的目的。以后各朝各代虽对省制进行过多次改革,但犬牙交错的状况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有所加剧。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军事上的分裂割据,但也人为造成了文化、经济上的区域分割。而这种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一直延续至今。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建制经历过多次调整,形成了目前的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根据2012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域界线详图集》,我国共有省级陆地行政区域界线68条、62400多公里。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在资源主要由政府配置的条件下,“行政边界”也逐渐演化为“行政壁垒”,而省域交界处则往往成为“经济洼地”,设施不联通、贸易不畅通、资金不融通、人文不相通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于部分区域有意识的将钢铁化工等高污染行业、垃圾焚烧厂等邻避设施向交界处布局,省域之间分歧大于共识、竞争大于合作,难以有效实现全国一盘棋的治理格局。

微信图片_20201214123749

江南水乡客厅(图片来源:上海发布)

正是因为看到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深化区域合作机制、优化区域互助机制、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等,到本世纪中叶,建立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在此背景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应运而生。在2019年发布的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中提出,要率先探索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实现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赢。

然而,在一体化示范区规划建设推进过程中,长期存在的政策不统一、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纷纷浮出水面。在产业发展方面,两区一县在产业用地分类、产业项目准入、产业用地政策和项目评审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产业项目同质竞争等问题依然存在。在生态环境方面,连接青嘉吴三地的太浦河,70个监测段面上,分别有数十种考核标准,数据、标准、行动尚未实现有效连通。在公共服务方面,虽然两省一市已经基本实现了医保卡的异地直接刷卡结算,但是由于药品目录、诊疗项目不统一,收费标准、报销标准不一致,在实际操作中仍然面临不少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在不同领域都普遍存在。

为此,一体化示范区未来的制度创新,就是要在跨省级行政区、没有行政隶属关系、涉及多个平行行政主体的框架下,探索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合作共建、利益共享的合作新机制,通过行政管理体制上的“破圈”,为全国其他区域的协调发展探索路径和积累经验。


破局: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2019年,长三角常住人口占全国16.2%,GDP总量占全国23.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25.9%,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国35.8%,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占全国的55.5%。在当前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动荡变革,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长三角一体化更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大幅萎缩,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我国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8月10日召开的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长三角区域要发挥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和市场潜力大等诸多优势,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一体化示范区作为长三角共建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要抓手,责无旁贷要在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方面发挥先行先试作用。

微信图片_20201214123831

一是探索要素市场化改革,率先构建区域统一大市场。发挥上海国际化、功能性要素市场集聚优势,加快构建以技术要素市场为牵引,资本要素市场、数据要素市场、人才要素市场为支撑,土地要素市场为基础的一体化要素市场体系,探索形成要素跨区域市场化自由流动和配置的规则制度体系,为建立区域乃至全国统一要素大市场进行先行探索。

二是完善产业链协同机制,率先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围绕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安排两区一县在产业链条上的所处环节,共同构建最经济和最有效率的产业生态。着力消除区域间产业技术创新合作与交流的政策壁垒,共同搭建产业创新平台、推进主导产业“卡脖子”问题的联合攻关,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强化协同创新政策支撑,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

三是创新一体化合作机制,率先构建区域合作大平台。一体化示范区要积极推动共建特色合作园区、高新产业联盟、信息共享平台、产业投资平台、人才流动平台和金融服务平台,推动产业高起点、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合作,推动全产业链整体跃升。

一体化示范区的开发建设虽然并不以追求经济规模、发展速度为导向,但其在跨区域产业合作、创新协同、要素流动方面的先行探索,毫无疑问将成为我国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最佳“试验场”,成为通过一体化示范区的“微循环”引领长三角区域“小循环”带动全国经济“大循环”的“突破口”。


破题:守护绿水青山,铸就金山银山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安吉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两山理论”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规律。今年是“两山论”提出15周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早已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和行动。

微信图片_20201214123900

习近平总书记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长三角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也要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上带好头。一体化示范区自诞生之初就被冠以“生态绿色”的特定名称,承担着率先走出一条跨行政区域共建共享、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新路径的历史使命。一体化示范区打造“生态优势转化新标杆”应当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算好三笔账:

一是算好绿水青山的“生态账”。目前,一体化示范区河湖水面率达到20.3%,根据一体化示范区总体方案,到2025 年绿化覆盖率将达到42%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0%。然而,如何实现从“生态环境”到“生态价值”的转化却始终是各地面临的难题。以浙江丽水为例,作为我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试点市,据测算2018年其生态产品总值为5024.47亿元,而同期GDP总量为1394.67亿元,简单测算GEP向GDP的转化率为27.8%。一体化示范区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新通道,必须首先摸清“生态底账”,加快制定实施促进绿色生态发展的全新考核办法,构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依托湖区生态、水乡资源等天然优势,积极探索资源资产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二是算好绿色创新的“经济账”。好风景带来好经济,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完全可以实现和谐共处。瑞士日内瓦湖、苏州金鸡湖、东莞松山湖、杭州青山湖的案例都是很好的例证,只要能够守住生态保护的红线,把好产业准入的底线,生态区域一样可以发展成为绿色创新的高地。今年7月,沪苏浙两省一市产业部门联合发布了一体化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先行启动区产业项目准入标准,功能型总部经济、特色型服务经济、融合型数字经济、前沿型创新经济、生态型湖区经济的“五大经济”发展方向,以及产业契合度、环境友好度、创新浓度和经济密度的“四度标准”准入门槛,也为我国其他生态区域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视角。

三是算好生态宜居的“民生账”。一直以来,部分地区因为生态保护在一定程度上是牺牲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权的,不仅产业发展相对薄弱、就业机会稀缺,而且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都成为区域发展的“洼地”,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提升相对滞后。为此,2015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因此,一体化示范区还应积极共建便捷、绿色、智能、安全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增加多层次、高水平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促进城乡有机融合,为居民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环境,而这也是统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最终落脚点。

如果说自贸试验区是我国对接国际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试验田”,那么一体化示范区则是我国破除地区之间利益藩篱和政策壁垒,加快建立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实践区”。蓝图已绘就,扬帆正当时,一体化示范区正在“破”与“立”之间积极探索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模式、畅通区域经济循环体系、突破生态价值转化瓶颈的新路径,这片乘风破浪的热土和创造奇迹的福地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想象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