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角:成都都市圈同城化成长期应重视构建“同城感”
2023-04-18 15:30:16

随着成都都市圈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建设从起步期迈入成长期,立体交通通勤圈纵横相连、现代化都市产业圈破土动工、开放合作朋友圈版图扩张、城乡融合优质生活圈普惠群众,各项政策措一步步从规划蓝图走向现实。


都市圈同城化的发展理念是西方发达国家近百年参与国际化竞争屡试不爽的成功路径。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有效壮大实力、聚集要素,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形成资源良性配置,发挥规模效应和优势。成德眉资同城化建设在三年起步期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现实要求,为进一步丰富同城化概念提供了可能。


以往的国内外研究在经济建设领域着墨颇多,提供了众多成熟的经济发展范式和经验模型。笔者认为,同城化的概念从外显的交通、产业、公服等等,可以扩展到内隐的民众共识和心理认同,让同城化成为一个更加温情立体丰盈的概念——同城感。将精神属性凸显出来是对起步期建设过程的复盘也是对成长期工作的指引,由表及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四川探索,奉上充满人文关怀和地域特色的同城化答卷。

习主席曾说“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成都多年都高居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凸显了成都社会治理对群众感知的积极影响,更加深了鲜明的地方印记和特色,形成更大范围的社会共识,正向反馈经济社会方方面面。


正如川渝以外的人群并不会明显区别两地的不同,反而是以一种整体的地方认同形成“川渝人嗜辣如命、酷爱休闲”等等印象,分别到过四川、重庆的人又会在实地感受中发现差异化。整体认知的好处在于可以极为简洁的摩化出一个地域的概括性特征,并且深刻持久的发挥作用,为很多政策出台做足前期动员和过程铺垫,有效的引导社会预期和节省社会管理成本。


成德眉资四城民众对各自发展的诉求不同,但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是一致的。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水平与国民幸福感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幸福悖论”现象,公共支出更以倒U型曲线的方式影响国民幸福感。数据和指标直观呈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区域里民众的实际感受和认可才是各项政策推进的终极目标。成都都市圈同城化建设想要从众多经济基础更强和地域优势明显的“都市圈”发展模式中杀出重围,注重经济发展指标之外,特别关注和研究同城化过程中的社会认同,并构建相应的“同城感”指标体系和测量工具,实时跟进经济建设和社会认同的匹配情况反馈微调相关政策措施,将会是对“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特征的最好注脚。 

什么是同城感?
与幸福感、归属感的区别是什么?

社会学视角下的同城化是指人们在不同城市生活后,感受周边城市的融合发展过程。这种融合的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共同语言、种族、宗教、以及相似的社会经济背景,这些因素能有效实现同城化的均衡发展、较少冲突。


同城感既有物质的空间属性,又有心理符号意义,会随着同城化建设的阶段动态发展。同城感概念的界定目的在于反映社会改革发展和社会治理对民众社会生活质量的影响。


幸福感是指人类基于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主观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相对于同城感的动态变化,处于相对稳定和静态。


归属感是指个人自己感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相对于同城感强调的物质空间属性,更偏重心理符号意义。

同城感的概念结构的完善和指标体系的编制需要与经济建设同步,有待学界进一步捋清和解析。就更多实际意义而言,处于同城化成长期的当下,加速四地社会心理层面的融合,营造更为深刻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印象,举措可以分三步走。

NO.1
 推广统一的心理图式

首先,将成德眉资“同城节”标识作为各项活动的主体logo,不仅仅是网站、公众号、官媒的头像应用,还应明确四城举办的所有同城化活动都应该凸显“同城节”标识,出现在海报、横幅、资料、座牌等等物料上。四地政务中心大厅办理同城化相关工作的窗口或柜台,显著赋予“同城节”标识,潜移默化传递对同城化的认知。

NO.2
 模糊地域边界的隔离感

积极举办四地、三地或两地的同城经贸文化体育等活动,相互错峰引流,实现都市圈的内循环,让“同城节”变成正真的同城民众的节日。开发“同城化”文创产品,包括但不限于吉祥物或衍生品,举办全球征集评选大赛,配合宣传资料发放,加深四地尤其是德眉资区域民众的感知度。媒体全平台挖掘典型故事,向公众征集四城里发生的真人真事,引领宣传融合情况,曝光真实存在的问题。

NO.3
 启动系统化“同城感”研究

引领都市圈建设范式进入新的维度。科学定义具有四川地域特色的“同城感”概念内涵,结合社会认知和环境心理学理论搭建“同城感”结构模型,编写“同城感”的指标和测度量表,分地域分阶段开展问卷情况和汇总反馈意见,定期发布指标排行榜,为都市圈同城化各项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咨询参考,出台更有温度和人文底色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