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都市圈3地上榜2023年度全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市、区)名单
2024-02-22 11:13:09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各地、各部门锚定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目标,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注入了强大动能,涌现出了一批农村改革先进典型。今日,“圈圈儿”从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通报的10个2023年度全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市、区)名单获悉,成都都市圈作为“天府之国”核心腹地,成德眉资在建设“天府粮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都的邛崃市、德阳的旌阳区、眉山的青神县上榜。


该通报要求,各地、各部门要以受表扬的先进县(市、区)为榜样,聚焦健全粮食安全保障制度、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全面完善农村产权制度等主攻方向,扎实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推动全省农村改革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成都邛崃市
全首创杂交水稻制种“双保险

2023年,邛崃市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农村改革工作决策部署,聚焦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农村改革纵深发展。全国首创杂交水稻制种“政策性保险+商业性补充保险”,保额从2000元/亩提高至2800元/亩,由财政全额补贴,降低制种风险,《四川邛崃市三强三优三实高质量建好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入选国家级种业基地建设经验案例。探索开展高标准农田IDI保险试点,创新建设管护路径,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6.63万亩。


实施省深化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职业化试点,新纳入试点90人,累计培育合作社1019家、家庭农场3089家、农业职业经理人2921人;深化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经营机制探索,组建联合体5个,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辐射带动小农户9.6万余户,2023年全市集体经济收入增幅达148%。

 


下一步,邛崃市将以荣誉为鞭策,以责任为动力,围绕粮食安全、城乡融合、集体经济、和美乡村等重点领域和“人、地、钱”等关键环节,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争取在深化农村改革的创新实践中再立新功,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德阳旌阳区
“三变”“五社”让农户共享改革红利

高槐村是旌阳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通过引入咖啡产业引爆“网红”效应,聚合“新农人”,构建“农文旅+众创田园”产业模式,成为市民、游客争相前往的“咖啡小镇”,继而引入文创产业,并以美育提升、数字赋能进一步优化业态,实现了向“文创小镇”的蝶变。


截至目前,高槐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吸引28家企业投资1.3亿元,通过合作社流转集体土地共1000余亩,盘活闲置房屋53栋,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实现年均旅游收入6000余万元。其中,高槐里民宿酒店项目收取租赁费4万元/年,依云酒店项目、儿童娱乐项目分别收取固定分红4.8万元/年、3.51万元/年。

“三变”改革、“五社”实践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也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旌阳区新中镇龙居村4组村民李太春,将4亩多撂荒地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中流转给外来业主种植柑橘,他本人又以劳动力入股劳务股份合作社,参与果园管理。“两笔收入加起来,一年有2万多元,比以前种菜、打零工好多了。”李太春说。


产业发展、助农增收得益于当地的一项改革创新——旌阳区在推动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中,围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在45个村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与发展模式。


眉山青神县
创新模式整合盘活农村土地资源

2023年,青神县围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构建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体制等方面,持续大力探索发展路径,农村改革工作硕果累累:成片新建的高标准农田“田成方、管成网、渠相通、路相连”,工厂化育苗、机械化插秧、粮田数字化管理,新农机驰骋、新品种落地、新农艺见效;农业观光、乡村旅游、农耕文化体验等特色产业之花竞相绽放,新农村和谐美丽、新农人筑梦乡野、农耕文化兴盛。


青神县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与村集体合作组建经营主体,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农村土地资源整合盘活。挖掘农业多元价值,盘活闲置宅基地建成稻香民宿、芸薹问稻餐厅、竹艺工坊等“粮+N”农旅融合新业态53处,青神县高台镇百家池村第二轮土地延包全国试点经验入选农业农村部《农村改革动态》,在全国进行交流。

围绕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构建上,该县开展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试点及深化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职业化试点,探索出“四化四合四保障四位一体”新型经营主体能力提升工作法,新增家庭农场139家。

在集体经济实现多元化发展上,积极探索“3+”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即资产入股、资本合作、产业托管等,完善小农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龙头企业+村集体+经营主体+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发展路径,构建“5+4+1”“7+2+1”利益共享机制,全县集体经济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17个,占比3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