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重大课题成果⑱|深化成德眉资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几点建议
2024-06-18 09:06:36

为加快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围绕就业社保、人力资源、人才服务等领域,深入调研成德眉资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现状,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

成德眉资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现状

一是同城化共享公共就业信息。四市建立按季度共享人力资源和就业岗位信息的长效机制,通过年度大型招聘会活动发布招聘岗位数超10万个,利用成都网络学院线上招聘“微就业”天府市民云“乐就业”服务功能,面向四市联合开展520场网络招聘会,发布岗位数量17.3万个。

二是同城化共享职业技能培训平台。推动“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新模式,向都市圈劳动者和企业全面免费开放使用成都职业培训网络学院213个专业、8359个培训课件,开放使用职业测评和岗位推荐等功能,为四市劳动者和企业提供免费线上就业技能培训服务。


三是推进“无障碍”社保关系转移和待遇资格认证办理2022年6月以来,依托省市共建的社保系统,基本实现了都市圈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零跑路”转移,四市共办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共计1.82万人次。


四是实现“就近办”“就近认”社保待遇领取资格社会保障卡服务实现“同城化无差别受理”,推动工伤认定委托调查和劳动能力鉴定实现互认,协同推进人才公共服务互融互通,四市互办待遇领取资格认证超10万人次。


五是推动人才流动便利化。强化中国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极核引领”作用,共建成德眉资人力资源协同示范区;依托成德眉资四市招聘载体,共建同城化人才招聘长效机制;以“天府招聘云”平台为依托,共建网络联合招聘平台;跨区域整合发布四市人才需求,协同推进人才共育共引;推进实现职称证书互认,协同推进人才共享共用。


二、

成德眉资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多数合作尚处于“低水平”。受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产业定位等差异以及行政管理体制制约,四市在合作诉求、项目推进、政策制定等方面仍不尽一致,缺乏共同认可的、可操作的措施,个别还存在“一方热一方冷”等问题。

(二)政策协同需进一步提升。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与户籍管理关联度高的公共资源在成都与其他三市之间差距较大,成都对三市人力资源的虹吸效应仍将长期存在;人社信息化建设水平差异较大,公共服务事项经办流程尚未统一,线上公共服务事项清单不一致,制约了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三)市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在与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人才建设等领域的协同发展,在依托四市人社部门推动的同时,市场主体虽有参与,但尚未有效释放市场自发力量。市场主体参与人社事业同城化发展的平台载体比较缺乏,尚未以“有效市场”凝聚广泛、深厚的人社事业同城化建设合力。


三、

成德眉资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对策建议

一是正确处理长久性和短期性的关系,明确人社事业同城化发展阶段性任务。同城化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由于城市量级、财政支撑能力落差导致的政策协同性差等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正确区分人社事业同城化发展的长久性和短期性任务,明确各阶段工作重点,抓住最突出、最紧迫且能达成一致共识的关键性问题,逐个突破、稳步推进,推动人社事业同城化持续发展。


二是准确定位合作模式,促进人社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在人才建设、人力资源服务等政策差异性或发展水平落差较大的领域,应定位援助型、带动型合作模式,既要成都发挥“主干”引领带动作用,也要德眉资三市着眼本地发展实际,“因地制宜”主动提出需求,加强与成都的双边协作,实现“以强补弱”、逐步均等化。


三是统筹用好市场力量,提升人力资源同城化发展水平。鼓励市、区(县)人社部门层面的合作,注重发挥市场力量,引导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实训基地等平台向重点行业企业开放,推进技工院校、培训机构、重点企业在设施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共建共享;积极搭建市场主体参与同城化发展的平台载体,鼓励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派遣公司、返乡创业企业、职业培训机构等市场主体积极参与、融入人社领域合作,在人力资源服务、标准规范制定、平台共建共享、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不断注入活力、增添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