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和经济区,已经成为集聚要素的主要空间载体。推进都市圈同城化和经济区一体化,正是当前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之一。成都市作为成都都市圈和成都平原经济区的龙头,应当将自身的高质量发展,融入成都都市圈“四个功能提升”和成都平原经济区“五个一体化”的部署中,不追求全面协同推进,重点从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将产业升级、创新策源、扩大开放的任务,放到都市圈和经济区来谋划,在着重推动产业集群、创新功能、开放枢纽、协同机制共建中,拓展高质量发展的途径。
当好制造业集群建设的统筹者
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当前成都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手段。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建设,不仅能吸引更多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和先进要素集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而且通过上下游环节的有机衔接,形成明显协同效应,是产业转型升级的试验田。
成都都市圈三年行动计划明确,要培育形成2个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和若干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成都作为都市圈和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在跨城市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中,既是当然的组织者,也是生态营造的主要承担者,形成了多元化分工体系和互动耦合的协作网络。由于跨区域建设产业链协同难度大,可以先将工信部确定的“成都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成渝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成德绵自凉航空航天集群、成渝地区生物医药集群”,作为成都抓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
可以根据已有集群建设方案,针对集群建设中存在的产业链不完善、上下游衔接不足、本地配套能力弱、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同质化竞争明显、利益共享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进一步对各集群涉及的链条进行梳理,找出条件较成熟的链条,制定细化的实施方案,引导各城市合理分工。同时围绕制造业跨区域“建圈强链”需要,加强总部经济、产业链龙头企业、“产学研用金”链条培育,与各城市协商共建产业合作园区,探索“总部+基地”互动模式,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和数据共享,建立更有力度的协同治理机制。
当好成果研发和转化的主承担者
成都市既有高校科研院所数量众多的优势,也有企业研发中心持续增加的优势。当前,成都都市圈已经提出建设天府大道科创走廊,提高区域内研究与试验经费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产业收入占比等任务,成都平原经济区也提出要围绕核能、航空航天、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等战略领域,空天科技、生命科学、电子信息等优势领域,以及基础材料、锂电及新材料、生物育种、环境系统与控制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研究基地集群、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建设。
成都市可以从这些领域中,选择一些技术优势明显、成果转化条件成熟的项目,与周边城市协商建立“研发+转化”“研发+制造”体系。其中既有“研发在成都,转化和制造在周边城市”的模式,也有“研发在周边城市,转化和制造在成都”的模式。同时,把创新平台和共同体建设,创新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工程,高层次人才共享机制共建,促进创新资源要素的集中和高效利用等,作为推进创新策源的配套条件,争取在一些领域有所突破。
当好西部对外交往的引领者
成都市有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天府新区等开放载体,还有现代化交通体系完善、口岸和会展数量多、双国际机场和中欧班列通道等优势,一直是国家内陆开放的重点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市通过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和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西部对外交往中心的功能日益完善。
成都都市圈提出要围绕实施高能级开放平台共建共享工程,实施对外开放水平抱团提升工程,共建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体系。成都平原经济区也提出合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拓展内陆开放门户枢纽功能、联合提升交流合作水平、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等任务。
结合成都市扩大对外开放的任务,可以进一步完善以下方面已经进行的探索:一是利用各类开放设施和口岸优势,带动周边城市扩大开放。重点完善国际航空港与周边城市开展“空铁公水”多式联运体系共建,完善中欧班列在周边城市的集货点,共同开辟西部陆海新通道。二是将自贸区的经验和政策,向周边城市延伸,不仅深化已建立的协同试验区建设,同时完善自贸区“单一窗口”数字平台向周边城市的覆盖,争取进一步完善报关、退税一体化。三是共建区域涉外服务中心,完善外资服务联盟,强化跨境贸易数字化平台跨城市共享功能,共享开放数据。联合举行招引外资和对外合作路演,联合举办国际会议和展览,探索虚拟港口、飞地保税仓等建设。四是加强开放政策的协调,共享通关便利化政策。对涉及共同努力招引的项目,可通过分享GDP、税收分成等,来实现利益共享。
当好创新治理机制的先行者
四川省在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和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已在协同的体制机制建设上,取得了诸多可以在全国推广的经验,建立起“领导小组统筹、同城化办公室协调、省直部门指导、专项合作组联动、成德眉资4市主体推进”的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多层次合作机制。在这一治理机制下,又根据重点领域合作需要,建立了重点领域专项合作组,开展了一系列有组织的行动。成都都市圈提出要强化组织协调、实施推进、政策支持、督导评估、社会参与,协同保障同城化重点项目建设用地,推动公共数据金融共享应用。成都平原经济区提出共建要素交易平台,完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产业协作机制、新利益联结机制、投资开发基金等投融资平台,逐步推行跨区域财政协同投入和税收联合征管,合理划分跨行政区合作项目产生的财税利益。增强财税、土地、人才、科技、招商引资等政策协同性。强化成都平原经济区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职能,充分发挥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协调作用。这些协同机制,有的已经建立并实施,有的在实施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有的则还在继续探索。
从各地实践看,跨城市协同机制的建立,只是基础性工作,要真正实现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仍然存在很多矛盾难以理顺。目前,可以针对跨城市的重点经济类项目和建设工程,先采用部分授权的办法,强化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能力,提高其权威性。如适当授予办公室政策制定、土地、资金、考核等权限。下一步随着条件的成熟,再进一步扩大对治理机构的授权。
盛毅(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成都市政府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