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以视频连线的方式举行。这是今年以来两省市党政领导的第二次“会面”。如此高规格的频繁交流,在川渝发展史上前所未有。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川渝两地将进一步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
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是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支撑性工程。落实联席会议精神,成德眉资同城化怎么干?德眉资同城化牵头部门组织开展大讨论,畅谈新思考、新认识。
德阳是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重要功能板块。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关于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策部署,在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统筹指导下,持续发力、善作善成。
一是提升平台载体能级。以成都国际铁路港和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姊妹港”共建为抓手,推进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一批标志性项目,着力打造现代物流、适铁装备制造、临港商贸三业并举、联动发展的特色临港经济产业带。
二是完善路网连通体系。加快推进天府大道北延线、成都经济区环线等一批交通互通重点项目,力争成德市域铁路S11线开工建设,打通拓宽一批“断头路”“瓶颈路”,努力构筑形成“9高13快13轨”成德同城综合交通体系。
三是加快产业成链发展。抓好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申建、成德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共建,强化产业合作互动和科技创新协同,推动形成“研发在成都、制造在德阳”的产业共融发展新局面。
眉山将借力“同城发展”,融入“国家战略”,按照“中强、北上、东进、西优、南联”十字发展方针,推动市域一体发展,全域融入成都,做强“一市一地一区一城”战略支撑,加快建设成都都市圈副中心,使眉山跻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的“圈中之圈”,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平台聚集资源,继续招引更多大项目、好项目,全面推动圈核共建、平台共享、产业共兴、市场共闯、创新共赢,构建上下贯通、左右协同、各方参与的联动发展局面。
一是共织高效率通勤网络。协同成德资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加快市域铁路S5线、成都外环铁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重点打通“断头路”,加快简仁快速路、S103剑南岷东大道双流段、S401蒲丹路建设。持续加密成眉及周边城市动车开行频率,巩固成眉跨市域公交运行成果,稳步增加新开线路。
二是共建高质量产业生态圈。坚持在“双循环”格局下强化产业全产业链协作配套。在成都14个产业生态圈中率先选取2到3个建立同城化产业生态圈联盟,发挥4市产业特色优势和整体区域比较优势,促进4市产业深度合作,增强技术创新、人才引育、金融服务等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同城化形成产业生态圈内“上下游、左右岸”协同发展新格局。
三是共推高水平结对合作。着眼毗邻区域,加快天府新区成都—眉山、新津—彭山、仁寿—简阳、丹棱—蒲江交界地带融合发展,共建交界地带跨区域合作新典范,以点带面,实现同城化发展率先突破。
四是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加快规划建设眉山东部新城,将眉山东部新城打造为成眉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国际空港门户重要枢纽、成眉临空一体发展示范区、产城融合绿色生态城,积极融入“双城”发展主轴。争设开放口岸,积极申创保税物流中心(B)型,提升开放能力。
对资阳而言,现阶段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抓手就是推进成资同城化率先突破。我们将重点做好六项重点工作,助推国省战略在资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政治任务,结合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有关要求,着力强化使命担当,努力争当全市贯彻落实国、省战略的“排头兵”。
二是谋划重点工作。全面梳理国省“十四五”规划,深入学习领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紧紧围绕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综合试验区、成都东部新区资阳协同区、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等重大平台载体,加强政策研究分析,谋深谋细谋实任务举措。
三是聚焦重点突破。推动《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等规划落地实施,加快构建“1+1+N”同城化规划体系;坚持“四个一批”理念力促轨道交通资阳线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助推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主动帮助协调解决联系企业存在的实际困难,加快推动建设成都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和转移的重要基地。
四是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理顺省、市两级“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项推进组(专项合作组)”运行机制,统筹各县(区)、市级部门与成都各方面密切对接合作。坚持“月督查、季通报、年考核”,加强统筹协调调度,强化督查考核评估,力促同城化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五是加强宣传引导。进一步拓宽宣传渠道,充分运用各类媒体平台,及时收集、密集发布同城化发展工作动态成效,积极宣传国、省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举措及成德眉3市同城化发展经验,策划举办项目集中开工、专题推介等活动,全面提升同城化工作的对外影响力和社会参与度。
六是强化自身建设。完善局机关学习培训制度,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着力充实区域协调发展等理论知识;举办“同城化大讲堂”,开展岗位技能“大比武”,促进干部能力水平、作风效率整体提升;全面关心爱护干部,积极选树先进典型,激发干部担当实干动力,全力打造高素质、实干型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