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圈儿”今日获悉,《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近日通过,并将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条例》共8章66条,包括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规划与建设、保护与管理、发展与共享、保障与监督、区域协作、法律责任等内容。 《条例》指出,大熊猫国家公园主要保护对象包括: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以及同域分布的野生动植物;森林、草原、湿地、河流、冰川等自然生态系统;独特的自然景观、地质地貌,以及历史文化遗迹和需要保护的其他资源。 《条例》规定,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大熊猫的保护,采取以下措施促进其种群繁衍壮大:加强野生大熊猫动态监测,收集遗传信息,建立个体档案和种群数量、空间分布、性别比例、遗传多样性等数据库;加强大熊猫主食竹的监测、保护、培育;开展生态廊道建设、栖息地修复,提高不同栖息地斑块间的连通性;推动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实现小种群复壮;规范大熊猫国家公园及周边区域内犬只等家养动物管理,防止对野生大熊猫的直接伤害和疫病传染等。
据了解,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面积为1.93万平方公里,占公园总面积的87.7%,栖息着野生大熊猫1227只,占国家公园内野生大熊猫总数的91.6%,涉及7个市(州)20个县(市、区)。
其中,涉及成都都市圈的成都、德阳、眉山3市,约占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的43%。
《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指出,要实施以生物措施和其他措施相结合的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增加大熊猫栖息地连通性和完整性,促进斑块间融合,提升生态功能。
近年来,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推动下,成都、德阳、眉山3市加强合作,携手共建大熊猫国家公园,修复大熊猫栖息地12.71 万亩,共同编制《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确定了环境质量、生态系统保护、主要污染物排放、污染治理和绿色发展5大类共计25项指标、7个方面重点任务,推动成都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
同时,成都和德阳联合绵阳、阿坝等分局成立大熊猫小种群保护联盟,结合“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自然教育周”等活动,落实大熊猫九顶山小种群保护举措,启动九顶山小种群栖息地修复项目,探索九顶山小种群交流廊道建设,重点打通西南与白水河、龙溪—虹口,西北与土地岭的自由交流廊道,缓解大熊猫国家公园德阳片区野生大熊猫孤岛化、小种群等问题。 一方面携手共建,一方面加强各自区域管理。成都、德阳、眉山因地制宜,制定措施,实施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保护。 不仅运用科技手段,构建起生态监测智能网络体系,还探索出了原住居民参与生态保护的有效路径。 严禁在保护区内探矿、采矿,并探索建立森林公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水利等部门参与的联合执法巡查机制,系统治理破坏园区生态问题。同时,加强大熊猫可食竹保护,推动受损、碎片化栖息地修复,启动大熊猫小种群栖息地修复项目——“阳光林”种植,为区域内潜在栖息地生态恢复提供示范。 率先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确界定标试点工作;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眉山片区跨区域环境资源矛盾纠纷“诉源治理+”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开启大熊猫国家公园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新篇章。 完成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本地资源调查外业工作和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雪豹调查;持续推进智能监测体系建设;开展火石溪、长河坝等重点区域修复大熊猫栖息地6万亩。 在德阳开展“天空地人”一体化监测体系建设(一期)、大熊猫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助中心、资源环境保护监测项目;实施什邡市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管理实施项目。在眉山实施小水电站有序退出,建设综合性管理平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