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丰富跨界创新和制度供给 成都都市圈100项探索实践案例发布
2024-01-31 16:19:19
新闻资讯


1月30日,由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成德眉资四市同城化工作牵头部门协办的《成都都市圈建设探索实践案例汇编(2020-2023年)》发布仪式暨新闻通气会在成都规划馆举行。



省同城化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成都市发改委党组副书记尹宏,省发展改革委城镇化处处长齐一鸣、德阳市区域协同发展局局长张峻、眉山市发改委副主任王军、资阳市同城化发展工作局局长刘少旅共同发布《成都都市圈建设探索实践案例汇编(2020—2023年)》(以下简称《案例汇编》)。省同城化办公室对成都都市圈建设成效及案例汇编有关情况、2024年成都都市圈重点工作计划进行了介绍。成德眉资四市分别就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成都都市圈建设的主要做法和举措成效进行了答记者问。省同城化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吴小冬主持发布会。发布会还邀请到省委改革办、省市场监管局和成德眉资四市相关单位负责同志,案例汇编供稿单位代表,企业、商协会、市民群众代表参加。


据了解,1月30日—2月24日,成都规划馆将同步举办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2020-2023年)主题展,本次主题展面向公众开放,对成都都市圈在发展布局、基础设施、创新驱动现代产业、开放合作、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体制机制等八个领域取得的进展成效进行集中展示,配套开展成德眉资四市市民书画展,并以互动打卡、故事分享、建议留言等多种形式与公众互动。


《案例汇编》编制背景
图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求以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为导向,突出双城引领,强化双圈互动,促进两翼协同,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促进形成疏密有致、集约高效的空间格局,强调要把握要素流动和产业分工规律,围绕重庆主城和成都培育现代化都市圈,带动中心城市周边市地和区县加快发展。四川省委、省政府站位服务全局,专门成立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及常态化运行的办公室,出台《关于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在全国第三个、中西部第一个获国家层面批复,高位引领成德眉资同城化探索实践全面铺开,聚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案例汇编》编制过程
图片

为系统梳理成都都市圈探索实践成效,总结提炼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成果,以点带面更好推进成都都市圈建设、深化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2023年5月,省同城化办公室会同省直有关单位和成德眉资四市,启动了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案例汇编工作。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突出制度创新、举措创新、实践成效、多元主体参与,经过案例发掘、情况核实、讨论研究、评议咨询、意见征询、会议审议等多个环节,遴选形成100项成都都市圈建设探索实践案例。

《案例汇编》主要内容
图片

聚焦《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的发展布局、基础设施、创新驱动、现代产业、开放合作、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体制机制8个领域,涌现100个成都都市圈建设探索实践案例,编制形成《成都都市圈建设探索实践案例汇编(2020—2023年)》,其中既有优化布局规划引领机制构建等“整体性”的举措,也有惠民利企“小切口”制度方法模式创新成效。这些探索实践成果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领导小组的统筹指导,凝聚了省级部门的关心支持,是成德眉资四市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结晶,有力支撑了《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的落地落细,也实实在在增强了企业和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优化都市圈发展布局

以同城化发展为导向,成都强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德阳、眉山、资阳发挥比较优势,聚焦构建极核引领、轴带串联、多点支撑的网络化都市圈空间发展格局,在打造“三带”、交界地带融合发展中探索形成14个实践案例。

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同城同网

聚焦“外建大通道、内建大网络、共建大枢纽”,围绕构建成都都市圈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在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织密高快速路网、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中探索形成7个实践案例。

协同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

 着眼增强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围绕打造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建设高质量紧密型创新生态圈、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推动金融科技同城发展、共享科技创新平台中探索形成5个实践案例。

共建现代高端产业聚集区

坚持“强链条、育集群、建体系”,以产业建圈强链思维为导向,着眼构建高端切入、错位发展、集群成链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共建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总部经济聚势跃升、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中探索形成11个实践案例。

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重大战略,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在协同提升开放枢纽能级、联合开展招商推介、整体推进贸易便利化中探索形成4个实践案例。

促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从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入手,突出均衡化、便捷化、人文化、品质化导向,聚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整体提升优质公共服务水平,在打造教育共同体、医疗卫生协同发展、社会保障便民利民、文旅融合发展、人力资源高效对接、应急联动体系建设中探索形成24个实践案例。

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着眼构筑多层次、网络化、功能复合的“一心一屏三网三环多片”生态空间格局,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合力开展生态共建环境共治,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有效路径,在高标准联动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创新成立成德眉资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携手共建河长制E平台中探索形成8个实践案例。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围绕强化重点领域改革系统集成、促进资源要素高效配置,打造重大改革先行地,在共享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共建优质高效政务环境、共营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共创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中探索形成21个实践案例。

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聚焦加快构建都市圈协商合作、规划协调、政策协同、社会参与等机制,凝神聚力推进都市圈建设重点任务落地,在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探索构建都市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交流互动平台、开展都市圈统计监测中探索形成6个实践案例。

展望未来
图片

省同城化办将不断深化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共建动能更充沛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接续实施更多更具标志性、引领性、获得感的大事要事实事,探索形成更多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制度创新成果,努力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中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都市圈同城化和城市群一体化成为可持续的历史进程贡献更多基层实践和地方智慧。

延伸阅读


成都都市圈建设进展成效

2020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省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下,在省级部门靠前指导支持下,省同城化办公室积极履行协调调度职责,成都携手德阳、眉山、资阳切实发挥主体作用,专项合作组充分联动,坚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引领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深入贯彻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坚持一盘棋、同城化理念,围绕增强现代产业协作引领、创新资源集聚转化、改革系统集成和内陆开放门户、人口综合承载服务 4 大功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丰富同城化跨界创新和制度供给,努力激活要素资源促进自由流动高效配置,顺利完成起步期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据统计,2023年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达到2.78万亿元,占全省比重46.3%、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全省发展主干和成渝地区发展引擎作用更加凸显。



产业协作更加紧密。实施都市圈产业建圈强链攻坚行动,新型显示等9条重点产业链持续壮大,跨市域协作配套企业增至1551家、同比增加3.3%。相向打造成德临港经济、成眉高新技术和成资临空经济三大产业带,成(都)德(阳)高端能源装备集群集聚企业近3000家、产值超2300亿元,成眉锂电产业链产值超700亿元,《成都天府临空经济区建设方案》在成资落地实施,“中国牙谷”产业链完整度全球第一。



协同创新快速推进。天府大道科创走廊启动建设,成德、成眉、成资协同创新中心高效运行,在检验检测服务、高性能算力服务两个领域实现科技创新券互认互通,通过“校企双进·找矿挖宝”等科技成果对接活动促成四市校地合作项目超300个,都市圈内10个区入榜赛迪创新百强区。



城际交通更加便捷。提速实施轨道交通项目,市域铁路成都至资阳线全线贯通、预计今年9月建成投运,市域铁路成都至眉山线、德阳线加快推进。成乐、成南、成绵高速扩容项目和天眉乐高速加快建设,累计打通13条城际“断头路”(2023年新打通2条)。持续优化同城通勤服务,都市圈日开行动车增至136对、发车间隔时间平均缩短至22分钟,稳定运行15条跨市公交(2023年新增加1条),四市间日均流动人口于2022年突破60万人次。



民生品质稳步提升。深入实施同城便捷生活行动,同城化无差别受理事项增至241项,依托“银政通”平台跨界融合金融服务和政务服务,通过线上办理不动产抵押登记和公积金业务累计减少群众跑腿超611万人次。四市结对学校增至292对。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机构增至154家。2023年异地就医直接结算541.8万人次、医保基金支付23.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4.4%、41.7%。联合举办招聘活动104场,共享就业岗位信息30.07万个。累计修复龙门山大熊猫栖息地17余万亩,合力开展臭氧污染防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成德眉资河长制E平台累计解决问题11.74万个、问题解决率98.9%。


点击链接下载全文

↓↓↓

《成都都市圈建设探索实践案例汇编(2020-2023年)》.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