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跨市域铁路资阳线的开通,跨城通勤增添新路径,轨道交通对人口、岗位的集聚态势愈加明显,市民出行便捷度有效提升。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百度地图日前联合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目前,成都都市圈已开通15线640公里轨道交通线路,393座车站实现了都市圈内主体功能区、重点行政区、产业功能区及轨道交通全域覆盖,轨道交通占公交出行分担率达63%。
城市通勤空间半径不断增加轨道交通正拉近城市距离 近年来,国内城市群、都市圈蓬勃发展。《报告》显示,近5年,九成城市通勤半径增加,其中上海通勤空间拓展显著。2023年,上海超越北京成为通勤空间半径最大的城市,达到42公里,同比增加1公里。超大城市平均通勤空间半径38公里、特大城市30公里,与2019年相比,45个主要城市中41个城市通勤空间半径增加,42个城市职住分离增加,39个城市通勤距离增长,城镇化进程中超大特大以及多数大城市的职住分离趋势在一定时期内仍将持续。 对于都市圈通勤来说,高铁、城际铁路等轨道交通,利用速度将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迅速拉近,实现“职住通勤”的交通双城记正不断上演。据成都轨道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成都全面构建与超大城市空间格局相协调、与都市圈共生共融的轨道交通网络,在国内率先量化提出中心城区绿色交通出行结构模型(其中,轨道交通占40%、常规公交占10%、慢行系统占35%,机动车占剩余的15%),从城市交通规划之初便确定了城市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中的骨干主体地位。 《报告》中将60分钟以上通勤时间称为极端通勤, 提升长距离通勤的交通效率,是城市快速干线交通系统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改善极端通勤问题的重要手段。2023年4月,成都轨道交通正式迈进“百亿客流时代”。2023年底成都轨道交通19号线二期开通,这一城市快线迅速拉近了温江、双流及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之间的通勤距离;今年9月轨道交通资阳线正式投用,在成都福田站与18、19号线实现同台换乘,更是让成资两地通勤一族实现当日往返成为可能。当前,成都轨道交通的日均客运量超600万人次。
图源:成都轨道集团
低于超大城市平均值 《报告》显示,尽管2023年超大特大城市单程60公里以上的极端通勤“零增长”,25公里超长通勤人口仍高达800万。成都轨道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轨道800米覆盖通勤比例”在超大城市中占比34%,位列全国第二。2023年成都超长通勤轨道800米覆盖职住人口比重达到10%,高于全国平均值8%。无论是轨道800米覆盖的就业比重还是居住比重,均高于全国平均值。 800米是人步行10—15分钟的距离,“轨道800米覆盖通勤比例”是指居住地和就业地两端均在轨道站点800米覆盖范围内的中心城区通勤人口比重。据悉,该比例作为衡量交通便捷和通勤幸福的重要指标被住建部纳入“城市体检指标体系”,体现轨道交通与职住空间的匹配度。覆盖通勤比重越高,说明轨道交通对职住空间的支撑作用越好。轨道站点800米范围覆盖面越多,就意味着更多的人可以更方便地选择轨道交通出行。 此外,《报告》数据显示,全国5公里幸福通勤比重上升,成都单程平均通勤时耗38分钟,低于超大城市平均值;单程平均通勤距离9.7公里;同时短距离慢行需求显著增加。这一数据变化意味着城市通勤一族更趋于职住平衡。 目前,成都轨道集团已在马厂坝、幸福桥、龙潭寺、崔家店等11个TOD综合开发项目中启动了25个保租房项目,预计2025年将有超6000间房源启动配租。随着越来越多产业集群及商业因子在TOD项目集聚,青年人群关注的通勤焦虑也将进一步缓解,职住平衡与居业共荣的美好图景将被更多人拥有。
图源:成都轨道集团
深圳成为首个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超过80%的超大城市。 上海42公里,超越北京成为通勤空间半径最大的城市。 深圳、佛山5公里以内幸福通勤比重达到60%,刷新超大、特大城市的最高水平。 贵阳是年度轨道覆盖通勤比重增长最快的城市,新增43公里轨道线路,覆盖通勤比重同比增加11个百分点,达到23%。 厦门仍是职住平衡最好的城市,但年度职住分离增加最多,职住分离度2.6公里,同比增加0.4公里。 北京仍是通勤距离最长的城市,平均通勤距离11.6公里,同比减少0.1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