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UP前沿论道 | 区域规划与空间协同治理
2024-02-27 15:30:59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实施,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健全国土空间管控引导机制,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2024年第二期UP前沿论道学术研讨活动“区域规划与空间协同治理”于2024年2月20日下午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由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联合主办。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派员参加活动并致辞,活动由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商静副主任主持,特别邀请了张忠伟、石晓冬、熊健、尹宏、黄卫东5位专家进行主旨演讲,段进、林坚、张尚武、黄发儒4位嘉宾通过“圆桌论道”进行研讨交流,来自政府部门、研究院所和规划设计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区域规划与空间协同治理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探索。本次活动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江苏省自然资源厅、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安徽省自然资源厅,以及《中国土地科学》《城市规划学刊》《城乡规划》《规划师》等杂志社协办。


活动现场图


      主旨报告      

张忠伟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行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无界之境 共赴未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跨省域规划一张图探索实践


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自2019年11月揭牌成立四年来,示范区共推出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136项,其中38项面向全国复制推广;持续推进水乡客厅、沪苏嘉城际线、华为青浦研发中心等145个重点项目建设。

统一的规划管理是一体化制度创新核心领域之一,也是示范区建设的法定依据。四年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会同沪苏浙两省一市自然资源部门构建“跨域一体、区域协同”的“1+1+N+X”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跨区域空间协同治理新机制,实行“一张图”管理。

根据示范区总规体检评估报告,两省一市严格落实示范区总规要求,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持续优化,区域一体化空间治理水平显著提升,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的规划管理体制基本构建成型,有力支撑了示范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示范区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高品质规划持续引领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


石晓冬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总规划师,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区域跨界协同的空间规划考量——通州北三县当前的工作重点


通州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目标之一,也是首都都市圈重点协同区域。2021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按照四统一要求,加快建设通州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近几年来,通北一体化示范区取得了阶段进展,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体制机制持续创新,2023年9月,通州与北三县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揭牌,初步建立通州与北三县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生态协同深入推进,完成潮白河生态绿带规划,启动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推动全域全要素生态治理;交通互联不断优化,推动跨界道路对接和轨道交通建设,优化跨区域交通管理;产业协同初见成效,深入推进跨区域产业协作,合力打造一体化发展示范项目;职住平衡仍需优化,推进更大区域职住平衡,共同研究住房支持政策;公共服务逐步延伸,推动北京优质资源向北三县延伸,逐步缩小两地服务落差。

对比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通州与北三县一体化示范区正处于加速建设阶段,下阶段要加强规划实施,完善“顶层设计+实施方案+项目清单”的规划传导实施机制;加强产业协作,整合两地资源优势,积极构建跨区域利益共享、成本共担模式,探索飞地经济合作;做实做强示范区管理机构,持续完善一体化立法、沟通对接等协调机制,打造“制度创新试验田”。


熊健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正高级工程师

区域协调与空间治理背景下的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编制创新探索


《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是上海联动周边八个城市首次编制的都市圈协同规划。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空间治理现代化等要求下,上海大都市圈率先探索了以规划编制与技术创新提升区域协调与空间治理水平的路径。

编制组织创新方面,坚持互相尊重、平等协商的“初心”,采取“共同组织、共同编制、共同认定、共同实施”的组织模式,实现了从政府主导向多主体协同参与的转变,推动都市圈层面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实现合作共赢。

技术体系创新方面,规划定位上,围绕涉及面最广的空间协同问题,明确“体现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属性及发展规划的要求”的定位。范围界定上,探索全球城市区域理论与都市圈研究的有机融合,从空间内涵、功能内涵与政策内涵出发,统筹考虑地理空间的邻近性、功能协同的关联性与协同诉求的行政完整性,提出上海大都市圈的范围。规划重点上,强化战略引领与重点协同,形成“目标(指标)-策略-行动-机制”的逻辑框架,提出底线与协同并重的规划策略,探索构建“三体系一机制”的区域空间规划新技术框架。

治理模式创新方面,治理主体上,探索了多元参与、平等协商的区域共治新模式;治理平台上,建立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协商平台,以行动计划平台落实都市圈近期任务安排;治理成效上,协同逐渐从理念走向规划与实施,规划成果正在并将不断落实到长三角及各地相关规划中,各城市间联系逐渐升级、日趋紧密。


尹宏 

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副书记、高级工程师

以功能供给和制度供给为抓手 探索两区分离改革实现路径 


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实施。目前,成都都市圈已完成首个三年行动计划,正实施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

工作举措方面,四川省委、省政府专门成立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建立起成都都市圈“领导小组统筹、省直部门指导、省同城化办公室协调、成德眉资四市主体推进、专项合作组联动” 的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工作机制。

聚焦《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的8大重点领域,成都都市圈在发展布局、基础设施、创新驱动、现代产业、开放合作、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体制机制8个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其中既有优化布局规划引领机制构建等“整体性”的举措,也有惠民利企“小切口”制度方法模式创新。

2024年是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成长期建设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省同城化办公室突出成都都市圈“腹地、单核、同城化、宜居地、大城市带大农村”特点,坚持三段式梳理工作、提升话语权,优化三级评价体系、倡导高质量,会同各方实施成都都市圈2024年300余个项目、事项、活动,重点推进十件大事和18项民生实事,为全面完成《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黄卫东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技术总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跨区域战略地区的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探索——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为例


深汕特别合作区经过10年左右的创新和发展,初步呈现“研发+产业化基地”的产业拓展新城特征,进入了新的阶段,并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但其自身仍面临着产业基础单薄、设施配套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多重挑战。

在国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背景下,深汕特别合作区通过先后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引领地区发展和转型。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抢抓战略时机背景下,深圳产业外溢势能强劲,深汕特别合作区依托深圳都市圈发展框架,优先承载深圳动能输出,探索成为跨区域协调发展范例,“深汕模式”经验也在深圳主导的“飞地园区”区域合作项目中逐步推广。

通过深汕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提出跨区域战略地区的四大核心任务,一是示范跨区域协调与合作,探索新特区建设模式,推动要素聚集和绿色发展等,并对跨区域战略地区国土空间规划实践进行了思考:建立地方与区域联动治理的空间协同平台;二是汇聚跨区域发展要素,依托先进地区动能,为新城注入可持续发展动力,实现后发农业地区向重点发展地区的快速突破发展,并构建跨区域一体化资源融通系统;三是沉淀跨区域创新要素,加强以人为中心的高品质服务空间供给,统筹区域、陆海和城乡空间,构建地方特色彰显的国土空间战略格局;四是适配跨区域治理与新城弹性发展需求,探索以单元为核心的规划管控传导方式,并构建适度超前的安全韧性城市支撑系统等。



      圆桌论道      


      地方认识     

黄发儒 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党成员 副厅长

空间协同方面,安徽省有四方面的经验做法,一是加强公路、水路与航运等基础项目的互联互通,提升省级贫困地区的互联互通水平;二是建立统一的规划标准,助力创新发展,引领时代进步,安徽省先后出台了县级、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村庄规划的编制指南和专项规划的相关编制导则;三是建立统一的实施制度;四是建立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的规划“一张图”系统。

安徽省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和后续工作建议,一是应建立差异化的政策措施,以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二是建立区域补偿机制,针对各类特殊区域,完善风险补偿激励机制、支持政策和投资政策;三是要探索空间复合利用制度。

     专家观点     

段 进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区域规划应重新回到空间规划的视角,从空间的角度针对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研究,如长三角侧重一体化、京津冀侧重协同,上海大都市圈、成都大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也都有各自不同的情况,我们需要在实践当中探索和总结理论、技术方法以及实施途径。首先,区域规划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案或者设计,而是一个全过程、全周期的管理。其次,自然不仅只是环境美或者生态美,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最后,空间功能优化应该是区域规划下阶段的一个重点。

张尚武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

跨区域协调是中国特色,这与我国的行政管理体系有很大关系,如何开展规划实践,是区域规划需要关注的问题。我们应关注到不同区域的差异性、战略性以及基础性问题。同时,区域规划需关注规划实施的问题,如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提出了项目合作和制度建设双轮驱动的方式,这也给其他区域的规划提供了借鉴思路。

林 坚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

发展规划是蓝图,空间规划是施工图。国土空间规划本质上就是人在空间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体制机制的探索,体现了区域规划的底层逻辑。区域间因为本身所蕴含的不同实力而导致的发展水平不一,但区域规划的落脚点都是一样的,就是谋求共同发展。本着共同目标去协商协同,才有可能把空间治理做得更好。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在资源紧缺的背景下,各地互联互通、互为补充、同舟共济,更多地自下而上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走出一条共同富裕的路,才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顺。